“升级”内涵 彰显春节文化软实力
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于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申遗呼声由来已久、万众期待,如今成功申遗、众望所归,这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文化产品国际化输出,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利好,成功范例有如美国的“好莱坞”“迪斯尼”和日本的“奥特曼”系列动漫。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民俗大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四大传统节日。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始于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春节俗称“年”,每个朝代叫法不同,《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年”的本义是先民对饱食暖衣的孜孜渴求,《穀梁传》有言“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过年拱手作揖、弹冠相庆,旨在互祝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文明进步,近年来,关于年味变淡的话题,时时被提起。年味变淡,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社会现象。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物质需求成民众生存发展第一要义。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并全民奔小康,物质需求已被时代发展大潮冲淡,民众欲望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年味变淡观感应时而生。这种现象,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阐述,人类需求按阶梯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种,当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时,对食物的需求最为强烈,其他需求则显得不那么重要;当一个人从生理需求控制下解放出来后,才可能去追求更高级、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求。
对于变淡的年味,传统习俗守护者滋生剪不断理还乱的怀旧情结,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作为个体,时代在发展,文明在进步,唯有顺势而动、与时俱进,自我调整融入现代春节新姿态,才是明智选择。一千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团体和个人,对年味变淡的观感总会呈现千差万别的态势。可百川入海、万流归宗,春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于其核心文化内涵,这需要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全体国民集体虔诚守护。
坚守春节核心文化内涵,亟须各级文旅部门带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强强联动,以坚定文化自信姿态付诸履职尽责,共同对春节民俗传统表达方式进行现代化解构,“升级”其核心文化内涵。诚如鲁迅所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春节如能在守正创新正轨上得以现代文明解构,其申遗之后的国际文化软实力必将得到充分且有效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