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才女的爱情人生
书柜里,关于张爱玲的文集版本有好几种,张爱玲那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让人掩卷长思。或许很多人都认为《金锁记》与《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为出色的两篇文章。而我记忆最为深刻的却是她的短篇《爱》。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空灵飘逸的文字,不着痕迹,却弥漫着爱的遐思。那时的张爱玲,应该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吧,文字里,流淌着脉脉的情思。那份淡淡的伤感,离不开张爱玲本身消沉悲凉的性格。即使憧憬着爱,也处处有着恻恻的轻怨。这是否意味着张爱玲艰难与曲折的爱情之路?
第一次婚姻遇见胡兰成,那时的张爱玲,二十三岁的豆蔻年华,小荷已露尖尖角,在意气风发之时,因为爱,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由此可见,这段爱情给她带来的快乐让她更加才气焕发。爱情,从古至今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即使是一代才女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她说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都是严格的考验。所以出身名门且当时已经名震上海的她,尽管并不缺钱,可在她和胡兰成订下婚约的那一天,她拿着胡兰成的支票去买衣服时,心里是欣喜万分的。张爱玲从小就对服装很重视,她喜欢桃红配柳绿,也从来不缺钱买衣服。可用胡兰成的钱买衣服,感觉不一样,那是花她爱的男人的钱,所以她骨子里的开心是理所当然的。理解了张爱玲的这句话,你就会明白当时与张爱玲齐名作家苏青的那句话:“我自己看看,房间里每一样东西,连一粒钉,也是我自己买的。可是,这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话里的苍凉落寞一览无遗。可见张爱玲对爱的理解不煽情也不浪漫,而是世俗透彻的。能够向自己爱的人拿零用钱,两个人的关系,不再单单是金钱的关系,还有一种相濡以沫与子偕老之感。
张爱玲之于爱情,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而这段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婚姻仅仅维持了两年即分道扬镳。张爱玲不愧是绝代的风华才女,爱得心甘情愿离得义无反顾。这一段婚姻让张爱玲从此心灰意冷,凋谢凋零。在纽约与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结婚时,她已经步入中年了。这是一次务实的婚姻,很大程度上,张爱玲因为想求得一份稳定而期盼结婚。第一次婚姻,于乱世之中,张爱玲心存真爱,即使在世事动荡中也心存幻想拥有一份长存的爱情。那时的张爱玲,因为年轻,所以无惧。对爱,对人生,都怀有一份美好的想象。再次的婚姻,张爱玲的心里,已不再有年少的激情了。在短短的几年婚姻中,张爱玲终于明白自己人生的追求,而他的第二任丈夫,在张爱玲的心里,已无爱情可言。在共同生活的后期,张爱玲一直尽着一个妻子的责任,悉心地照顾着他的第二任丈夫,这是张爱玲对婚姻的义气所在,而非情。这样的婚姻,永远走不到尽头。所以,张爱玲的第二次婚姻,因其的仓促和各方面的差距堪称又一次的传奇,所以又是一场悲剧。
张爱玲的爱情之路,从一开始就注定颓败。这对她的文字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她在文字里写下: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可见张爱玲心里的沉重与苍凉处处浸透在文字里。她那坎坷的爱情之路,近乎浪漫又超乎现实的性格,成就了她忧郁苍凉的文字风格,也构成了一部悲壮激昂的人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