琯溪三城
阳光透过云层直泻在花山溪上,波光粼粼。曾经风光一时的三座古城—— 龟头城、南山城、西山城,静静地陪伴在故乡的母亲河之畔。曾经辉煌的“三城”,在数百年风雨洗礼的光阴里,仍向我们诉说着它饱经磨难的故事。
琯溪三座城,最年长的是龟头城。据《平和县志》记载,龟头城,原名遵畴寨,穴名“金龟背印”,是琯溪张氏的世代肇居地。古城建于元至正年间,坐南朝北,正面为楼阁式门楼,青石拱门,墙体由青砖、夯土筑成,壮实雄阔。据载,当时城内建有:琯溪张氏大宗祠、御史公祠、耕野公祠、五房厅和万里公庙等。街道民居,商家店铺,纵横交错地散布于这“四祠一庙”之中。
明清时代,龟头城内外,还建有气势恢弘的“延安楼”等,尚立有张氏世家“进士坊”“桥梓联芳坊”“绣农坊”等数座石碑坊,宣示着张氏家族无上的荣光与骄傲。历朝历代对龟头城屡有修缮,最后一次修缮是在民国三年的1914年,直至2014年才又在残存的城体上又做了加固修整。
据张氏族谱记载,琯溪张氏乃中原客家一脉,开基一世祖为张铁崖,人称“铁崖公”。他善于锻造铁器和兵器,是南宋末时军工师傅。铁崖公不仅善于冶造铜铁器,他还是一个懂风水的人。
元末,他率家族从古上杭准备迁往南胜县,途经溪口。铁崖公发现,溪口这地方形似一只逆水之龟,风水灵动,且四周平坦开阔,又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是个理想的栖居起家、繁衍生息的好地方,他终于停下了艰辛的迁徙脚步,留了下来。靠着勤劳与精湛的手艺,很快他就站稳了脚跟并娶妻生子,先后育有两子。成人后,大儿子张光裕留在琯溪,生育伯璋、伯玉两个儿子。小儿子去了南靖塔下开荒拓土,并成为今天塔下的张氏开基祖。
琯溪张氏历经三代勤奋,人丁渐渐兴旺,仓廪盈实。从当年铁崖公搭设草寮落脚,到他儿子光裕手里开始建土坯房,至孙子辈伯璋、伯玉兄弟时,已经建起明屋大厝了。再后来,积蓄大量财富后,便带领族人开始在溪口“龟头”的风水宝地上建城。
“龟头城”随地赋形,居高临下俯瞰着琯溪,四周用硕大石头砌起高高的城墙,既有防匪患之意,更有防洪所需。据琯溪张氏族谱记载,龟头城的最初设计者就出自伯璋、伯玉兄弟之手,古城已初具规模雏形。他们秉承汉人客家耕读传家的精神,勤奋努力,再加上家族精湛手艺传承,重视农商,渐渐成为平和琯溪一支名门望族,名人辈出,先后出现张宽、张惟方等历史名人……
岁月沧桑。曾经巍峨的古城如今只遗留一面残墙,长约24米,高4米,宽1.5米。城墙上每间隔一米就有一个垛口,青石拱门十米宽,城头石门额镌刻“遵畴拱极”四个行书醒目大字,石门两侧立柱镌刻对联句:“元世来作避秦人云窔祖居成故迹,明时重逢建武日琯谿旧卜肇新营”,字迹遒劲稳重。沿字迹回溯可循,古城已傲世700年矣。
在花山溪南岸,与张氏世家“龟头城”遥相呼应也建有一座古城,名曰南山城,也是建于元末明初。
它的开基主人是一位因不满元朝外族统治并参与兵变失败的年轻人,他从河南匆匆岀逃,风雨兼程南下。他慌不择路地摸进了位在闽南山区天马山脚下的南山北麓的小山村,他停下了逃难的脚步,并在一座山庙中栖身。这引发了南山村里富户林家的恻隐之心,收留了这个失魂落魄的外省年轻人,这个寄人篱下的年轻人,便是南山林氏开基一世祖原甫公(字南塘,原藉河南),时间定格在了元惠崇帝年间(约公元1354年)。至元六年,原甫公及后辈吃苦耐劳,在南山站稳了脚跟,并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从此,平和琯溪南山林氏家族就有了历史的记忆。
至明朝洪武,林氏家族在琯溪已然成为了一个大族。南山城,也在此开始兴建。最初它名叫“南山月寨”,占地总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城有“三街六巷”,街巷交错纵横,偌大的古城中散布有“古井塘”“万金塘”“黄潭塘”“莲塘”“荷莲塘”“后帽塘”“后帽土地公塘”,古称“七星坠地”,如同七颗亮闪闪的星星点缀在南山土地上。
城外有宽且深的护城河。现存古城保存较好的城墙体东西长约200米,南北长150米。城门城楼保存完好,城门上有花岗石刻匾额,横幅刻有“天岳培基”四个大字,石刻门联:“爽气西来,地转琯溪环月寨;明星北拱,天腾马麓壮金垣”。
南山城背靠巍巍天马山和大屏山,山峰高耸云端,层林叠翠;古城面前一马平川,视野开阔,土地肥沃。花山溪在古城面前湍湍流过,这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应该就是“天岳培基”的最好注解了!
在巍峨的大芹、天马山庇护下,林氏家族在琯溪土地上,留下了南山城这座无比丰厚的家业财富,与“天岳培基”巍然矗立。
与“龟头城”“南山城”隔琯溪相望的西麓,有一片小山村,名叫西山,亦称侯山。自南宋以来,李姓家族就从北方迁徙聚集在西山,世代相传,安居乐业,逐渐壮大的“西山李”,亦成为了琯溪一大望族。
西山城,原名侯山寨,就位于西林村之葫芦山南麓,明清时属清宁里。据《平和县志》和《侯山李氏家谱》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年)“西山李”五世祖李世浩、李廷淳率族人围筑西山城,历时十年竣工。全城面积80亩,城墙宽2米,高约10米,城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作为管理办事处所,底层则为大门通道,整座城楼均以长方形石条砌叠而成,城四周环绕着护城河,宽敞的城河可供船只航行,并与花山溪连接。
据载:西山城分东西南北四门,南门(正门)门楼由99块条石砌成,上嵌明代书法家范允临手书“侯山玉壁”巨大石匾(至今仍保留着)。遥对溪南屏障天马山,背靠葫芦山,气势极为宏伟。
当年城内分三街六巷,置有99个石门,99个柴门,72眼水井,大街小巷均用花岗岩板材铺设。城内还有布政使公祠,主建筑是二进三开间,雕龙画柱,极为精致。李氏祖庙立于西山城中,飞檐斗拱、雕镂彩绘,极是富丽堂皇。庙门正对城门,门前设置下弦半圆照壁,与拱形的城门构成圆孔,意为“葫芦口”,即“葫芦吐烟”之宝穴。
据说,当年太平军在大埔、永定、上杭势力强大,清廷命令左宗棠入闽“剿办”太平军,左部进驻平和时,就曾驻扎在小溪西山城。
西山城与龟头城、南山城相比,略显年轻。但自古以来,“西山李”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明清时期先后出了7个进士、14个举人、33个贡生、72个秀才。李文察、李赞元、李西圃等一批历史名人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颂着。
遗憾的是,西山古城已湮没在历史中,原有的城墙已废,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只有昔日侯山宫“侯山玉壁”“西铭碑记”“太常典乐”“三省大夫”等数块巨大石碑,显示着往日的阔绰与荣耀。
从天空俯瞰和邑大地,龟头城、南山城和西山城,依山傍水,互为雄峙对立,其稳定的三角形鼎立之势,正好迎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山水天机妙理,其封闭自足的人居环境,雄踞并富饶于琯溪、花山溪之畔。
古老的三城,在平和的山水之间重逢,为我仍留住了历史人文的那一段美好的回忆,守着流年,护着人世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