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 笼
我写过一篇《闽南神篮》的小文章,在《厦门日报》“城市副刊”刊发后,又被该报“夜读”栏目用厦门话朗读并在公众号同步推送,不少读者在文末留言“奶奶在世时,常用神篮来装肉炸、海蛎炸、虾炸,每次炸好后取少许拜拜祭祀用,其余用篮子装好束之高阁,挂在横梁上,既通风又防盗。”“小时候每当过年过节,外婆总是会把好吃的放在那样的竹篮里高高挂着,表现乖才能奖励拿来给我们吃。”怀旧的记忆总能引起同时代人的共鸣,但在我印象中,“把好吃的放在那样的竹篮里挂高高”的竹篮却非神篮,而是另一种名为“吊笼”的竹制器具。
吊笼也叫猫笼,从外观上看与神篮有较大区别。吊笼重在实用,在做工上不如作为祭祀之器的神篮考究。其外形较大,通体由笼体和笼盖构成。笼体由篾条编成约一指宽的六角形网格状,便于笼中置物通风透气。笼盖的构造尤为特别,与笼层连成一个整体,形如一个缩小版的镂空小笼,顶部开一小口(可再覆以一个浅盘形小盖),使其既当笼盖,又能收纳小件物品,形成笼上有盖、盖中有笼的独特构造。
吊笼的功能比较单一,其主要用途就是置放肉类食品。旧时乡下物品匮乏,家中不可能贮存太多生活所需,菜是园地里种的,即时采摘倒也方便;鸡鸭是家养的,逢年过节才能宰杀;家家户户固然都养着一两头猪,却也难得宰杀一回。然而农家生活固然清苦,总不能常年不沾荤腥呀,于是十天半月的,偶有屠夫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卖猪肉,便会买上一斤半斤,回来切成条状,煮熟了撒上盐巴腌着,用盘子装好搁到吊篮里,将吊篮高高挂到通风的厅堂檐梁上。这盘搁在吊篮里的腌咸肉当然不是三餐可食的,平常炒菜,只是将咸肉取下来搁热锅里涮两圈,让锅底沾上一层油膜,便又将咸肉铲回吊篮挂起,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能切几片咸肉炒菜,起锅装盘时还得将肉片拔到上头充门面。可以说,在清苦岁月里,吊篮里有肉实在是件倍有面儿的事情。吊篮置放食品,一方面通风透气便于贮存,另一方面也可防备家猫、老鼠偷食,称为“猫笼”即是这个道理。
少时嘴馋,抬头望着吊篮里的咸肉,鼻翼间似乎嗅着一股淡淡肉香却又够之不着,实在是一件挠心的事情。这时候,疼孙的奶奶往往会撑下吊篮,偷偷割下拇指大小的一小块“瘦肉头”给孙儿解解馋。当然,如果遇到家里养的肥猪出栏宰杀,吊篮里的肉便会丰盛许多,够一家人幸福上一阵子了。待得年关将至,家里杀鸡宰鸭,将吊篮塞得满满当当,闻着满屋子的肉香,却又是幸福感爆棚的时刻,这样的情形可以持续到元宵节过后,吊篮才又变得空荡荡的。
可以说,吊篮是一种富有年代感的记忆。在家用电器尚未普及的年代,通风透气的吊篮多少带有一点电冰箱的贮物功能。但当电冰箱进入农家之后,仅可贮物、并不具备制冷保鲜功能的吊篮也便被渐渐淘汰了。物竞天择,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