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共建样板县 “以物载人”见温情
本报讯(杨杰滨)闽台合作是促进两岸深度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平和县抢抓政策机遇,与台湾团队携手打造了18个有品质、有温度、有活力的典型项目。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台胞们投身闽台乡建乡创工作,充分挖掘本地文化,留存记忆与乡愁,也为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传统村落保护、农村经济发展及完善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近日,在坂仔镇宝南村重新盘活使用的烟斗园区内,李佩珍和她的团队刚讨论完关于林语堂故居文化核心区的推进方案,便立刻动身前往项目现场,实地了解项目的最新进展。
自2023年11月起,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成功入选2024年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工程涵盖坂仔镇、国强乡、霞寨镇、五寨乡四个乡镇。来自台湾宜兰的社区规划师李佩珍和团队,以驻村陪护式的方式,参与四个乡镇的建设中。这一年里,不少村民都看过这位走路带风的女规划师走街串巷考察,与他们亲切交谈,思考如何将她看到的景、物、人融于规划中。
“以物载人是工作的核心价值,空间不是冰冷的,你要考虑到它的使用者,让它的环境因为设计者的介入显得更加温暖,更加有温度。”提及规划理念,李佩珍侃侃而谈。如今,坂仔镇宝南村依托林语堂故里与花山溪畔,正着力打造主题为“民国街、语堂情”,重塑文学大家林语堂童年故里、小说场景及市井烟火气息的地方特色。“坂仔镇是个烟火气息非常浓厚的小镇,我们希望依托现有的生活条件和服务的空间,打造一个糅入林语堂小说场景的小景观点,提升街区的微型经济,让一些小旅行在这里发生。”
盘活老建筑,引来新业态。作为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之一的高坑村,依托花山溪及滨水七彩田园等休闲田园,通过植入手工体验馆,引入文创产品、特色美食等方式,带动整个片区的农文旅休闲产业的发展。170多年历史的土楼“六成楼”,以《薪传天地10间房》为主题重新活化,焕发新活力。
正如“以物载人”的规划理念一样,平和县在2024年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建设中,始终坚持以服务本地居民为主,兼顾城乡发展的理念,在当地空间硬件环境改造的同时,注重人的精神文明的提升。为村里特殊困难老人提供适老化改造服务,也是其中一项重点工作。“为了保障腿脚不好、独居老人的住家安全,我们对老人的家里进行适老化改造,包括居家扶手、照明设备、马桶改造等,适应老人的行动需求。”李佩珍介绍道。
一年来,闽台乡建乡创不断走深走实,越来越多的台湾优秀团队跨海而来,也打造了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闽台共建乡村新样板。截至目前,平和已累计引入9支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30名台湾专才以陪护乡村的形式在闽就业创业。在市住建部门的指导下,县住建部门制定提供诸多利好政策,当好“协调人”,助力闽台乡建乡创工作持续走好。“接下来平和县住建局将继续围绕以服务本地居民为中心,兼顾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持续推动闽台乡建乡创走深走实,出台扶持政策,为两岸乡建乡创需求牵线搭桥,吸引更多的台湾团队来平参与合作,为乡村的振兴之路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要坚持加大金融支持还有便捷的服务、生活保障,为台青提供各种支持。”县住建局副局长蔡小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