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565期>正文

侯山二李

作者:⊙曾凡章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张艳珍  日期:2024年12月09日

昨日的“西山城”,历史与人世沧桑,让人有时光轮回的迷离,往事如烟。

命运多舛的宋朝,李氏第七世裔孙大六郎之第五子的李孝梓,从上杭县湖坑(今永定湖坑)迁至南胜县山坑(今小溪产坑),并聚全族之力于侯山始筑了气势恢宏的“西山城”。自此,一支曾经建立大唐伟业后裔的李氏家族,就此书下了“侯山”史册中浓重的一页,把昔日的荒野西山建设成了一座名扬闽南的“城”。

《平和县志》《侯山李氏家谱》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年)“西山李”五世祖李世浩、李廷淳率族人在侯山围筑“西山城”。古城占地80亩,城楼两层,城墙宽2米,高约10米,历时十年方竣工,整座城中楼均以长方形石条砌叠而成。李氏家族有了自家的“城”,历史记住了侯山、记住了西林。

自此来,城气相承王气,“西山李”人才辈出,文风鼎盛。以明清二朝粗略统计,就先后出了7个进士、14个举人、33个贡生、72个秀才。其中就包括李文察、李赞元等一批历史名人、学界贤哲,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着。

历史的记载虽然简约,但还是可以让人去想象古城当初的壮观。历史记载了西山城的气势,也记载了其中高人。先来说说李文察。

李文察(约1493~1563),字廷谟,平和侯山人。因斋号“楼云”,所著名亦《楼云乐典》,世称“楼云公”或“李楼云”。嘉靖四年(1525年),李文察考中贡生,始入国子监,李文察以明经贡士游京师,潜心研究历朝历代的“典乐”等政治文化制度,并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著有《典乐论》《乐记补说》《律吕注》等作。他的《典乐论》,如今就存于福建省图书馆,让现代人得以窥见先哲的杰出文化成就。

上古流传的“典乐”盛典,它绝非只是一种大众化仪式或一般的“祭祀”活动。它是代表圣皇对天地的礼拜礼赞,是对天地、对国家开明圣主的高扬!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人类勇气的最崇高弘扬范式!

中华是个文明古国,更是个“礼仪之邦”。至少从周代开始,典乐就作为统治阶级的一种政治文化的重要工具而出现。它历来是统治集团维系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起着教化和鼓舞士气民心的作用。因此,每当宗庙朝堂举行典乐仪式时,极尽隆重奢华,上至皇帝天子下至宦官百姓都列席参与。《礼记·中庸》有如此记载:全国上下“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在这种典乐祭拜仪式中,均由天子主祭,可见典乐的尊荣和神圣。

据载,李文察在山西辽州同知任内,曾进《乐书乞兴正教表》,献千古不传之秘,因此被召任太常典簿,领导祭祀乐典,他所进的表也珍藏于秘阁。凡有朝廷祭祀大典,都要李文察随从赞礼,不敢有丝毫怠慢。后文察任满,才出任磁州知府。丁母忧,服阕,改任河北晋州知府。

明礼科给事中周采《乐书序》称:文察音学成就为“极律吕正变之殊,辨歌奏顺逆之常”。可证李文察在“典乐”方面的崇高地位和无上尊荣。

李文察除了在典乐上的贡献外,他还是精于制作乐器的大师。他手制的乐器,八音互用,音调和谐准确,人们竞相追求,趋之若鹜,为世所重。

李文察在历史上至少有二大贡献。一是乐典,二为书法。李文察擅长书法,明兵部尚书邱养浩《题平和李廷谟刺史乐书歌》,极尽敬佩之至,以文察“堪比诸战国邹衍和西汉京房”,明王资尹《读平和李廷谟刺史乐书》也称文察“乐律窥元定,书法逼右军”。可见,李文察音律与书法均有突出贡献,名重一时。

历史上,许多在文化成就上有突出贡献者,同时也是高品位、有节操的人,其人格魅力和内心之强大,也非一般文人雅士可比。有例可证:李文察清操自律,宾贡上京例可领“里纲金”作为生活费用,但他看到民间百姓民生疾苦,税役繁重,他坚持不受这一份朝廷赏赐的“特殊津贴”。“宾贡进士”是唐代就开始出现的一项科举制度。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明朝洪武四年朱元璋下诏开始“辛亥科”科举,这也是明朝开国以来第一次开科取士。

这就表明,古时“宾贡”是圣贤之人才可赏受。反过来说,能赏受“宾贡”者,自然是有特殊贡献的拔萃之士人。李文察不仅以身作则,还上书当局请“激浊扬清,裕民止盗,戒奢靡,均税役,平会计。”列述当官理应清正廉明,戒骄戒躁,克己奉公,为民造福,其正气感天动地。

李文察致仕归田后,编修《宗训》,为人所称道,为族人所表率。他逝世于1563年,享年70岁。明万历,琯溪西山城矗立有纪李文察青石华表一座,上镌“太常典乐”和“三省大夫”等镏金大字。雄伟高大的华表,立于西山之上,是何等壮观、何等荣耀!

可惜,这座华表,在四百多年后的那场全民动荡的“灭四旧”中被拆毁。

明朝多难,历经几振几衰。晚明又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大约在李文察逝世五十年后的明末清初。西山城又诞生了一位为官为人都值得称道的贤者,此人便是李赞元。

李赞元(1613~1699),字匡侯、号素园、别号遯叟,世居平和侯山(今小溪镇西林)。明崇祯八年(1635)进县学,清顺治四年(1647)中举人,出仕后,累升至河北道参议。

李赞元任职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留有良好的政绩和名声。当时,河北为九省通衢,号称国中第一难治,而他为地方革陋规,澄清民间苛扰,勤政为民,深得河北当地百姓称颂。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李赞元生性耿直忠厚,以“保境安民”为宗旨,不愿混迹贪官污吏之间。终于在清康熙十四年(1675),毅然告老归田。时因福建兵乱动荡,他侨寓南京直至逝世,达25年久。李赞元退出朝政后,只愿意和当地文人名士饮酒赋诗,以著述为乐。生前著有《文钞集》《出门吟》《遯园草》《悔斋诗集》《又新集》《远游草》《怡老篇》《纪年稿》等,这些著作大都是为表达立身处世之道而作。

李赞元诗、文造诣极为深厚,深得同仁爱戴。清初内阁中书顾彩在《李素园先生文集序》就评赞道:古人诗之不能养文,犹文之不能兼诗;并举李、杜不以文传,曾、王不以诗鸣为例,而称赞元之诗文兼优。序中还说:“嗟夫,李、杜、曾、王分道扬镳于千载之上,先生不难以一人兼之”。

清初大学者杜浚在《李匡侯出门吟序》中,也把李赞元之五言诗与王维、孟浩然相提并论,并且列举福建历代名诗人而逐一加以评比,认为闽之诗人几乎无以伦比。其序中叹道:“闽海山水人物之奇,得此诗伯而无遗恨矣!”

可见,在明末清初的中国文坛上,李赞元名气声隆显赫,至少也该占有一席之地的,只是,他刻意隐形于市野,知足自乐并没名于青山绿水之中。兴许如此,所以李赞元才逍遥自在活得长寿,岁至耄耋,但身心活跃犹如壮年。

清康熙三十八年冬月早晨。李赞元照例于书房坐定,铺开笔墨,无奈手渐渐无力,长嘘一口气,合上了双眼。他无疾而终,享年87岁。

身上流淌着皇脉血统的“侯山二李”,终因生长在偏远的闽地山区而显得卑微。尽管如此,他们显赫的声名和身影,如“侯山城”一样,永远盘延于故乡山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