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度万千
在国家地质公园灵通山东麓,旭日岩如同一颗镶嵌于群山之中的明珠,它巍然屹立,面向东方,沐浴着晨曦的每一缕阳光,以其独特的地理布局与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于一炉的旅游打卡点。
平和灵通山有十八奇景,书中记载:“白花旭日紫天中,狮子修行及灵通;上下天香弥陀室,青云赤石上天堂;深词茶山龙头洞,仙建燕石朝天寺。”旭日岩赫然在列。相关资料记载旭日岩始建于1596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在岁月的长河中,旭日岩屡拆屡建,恰如一位沧桑的老者,饱经时间洗礼,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清康熙时平和知县王相曾到此留下诗作:奇峰十七接青霄,海涌明霞入望遥,旭日岩边花带露,珍珠帘下水生潮。
王知县的诗作生动地描绘了旭日岩的胜景。站在旭日岩前纵目观览,旭日岩的布局恰似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它背靠栖云峰、紫云峰、狮子峰,两侧古榕茄冬掩映,周围茂林修竹簇拥。其规模不算宏大,但布局严谨,主庙上下厅连成一体,左右对称的厨房、餐厅、仓库及宿舍房,还有庙前平台两侧的凉亭,无不体现了和谐与平衡之美。
令人惊奇的是,旭日岩还是一座多元文化融合的传奇寺庙。它供奉佛教的佛祖、观音等众菩萨,也供奉建岩师祖、伽蓝大夫三界公等各路神圣,集佛、道和民间信仰于一体,凸显闽南多元文化特色。令人赞叹的是,寺内雕琢精巧的石雕像,与精美绝伦的楹联石刻,还有正殿上栩栩如生的石雕花鸟框景及手法婉转的各式浮雕,房顶四角檐牙高啄,以及略带斑驳的剪瓷雕,无不见证了那个时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留下那个时代的精神与风骨。
其实,说起旭日岩的往事,就不得不提一代高士张士良与之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旭日岩正下方,有摩崖石刻“天子万寿”,高约四米,旁有两行小字:“龙飞崇祯庚辰季冬之吉,臣张士良稽首拜祝。”这方石刻记载着这位明末遗臣张士良的虔诚。公元1640年,崇祯庚辰,张士良辞官归隐,虽身处江湖之远,但仍心系国家,题壁以明志,忠君忧民之心,跃然石上,展现了文人风骨与家国情怀。
说起旭日岩与这位大明遗臣的故事,两位岩寺的管理人员如数家珍。他们说张士良不仅在此留下“天子万寿”,他还在此留下另一个重要的人生感悟,说着便带我们到狮子山下去探秘张士良的另一个石刻。穿过杂草丛生的蜜柚园,循着上山的旧路,跨过水流飞溅的山涧,来到一块巨石前。这块浑圆巨石,宛如大地的印章,静静地躺在山门水口,其上题刻“自度度人”遒劲有力的四字行书,字径达40厘米,笔韵流畅,内蕴深长,仿佛是历史的低语,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与深刻的哲理。左侧落款处是“弟子起南张士良癸未初夏立”。
这一瞬间,我觉得这片幽深的山林突然明亮起来。“自度度人”这四字,不仅镌刻在石上,也镌刻在张士良心中,更镌刻在一代代有良知感悟的仁人志士心上。
据传,早年间,此山溪并无桥梁,每逢雨季,溪水汹涌,想要渡过,唯有攀爬横跨山溪的榕树根。此时,“自度”之意便显现无疑。榕树根,如同自然界的桥梁,横跨两岸,为行人提供渡过溪流的可能,象征着在困境中,人们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出路,自我救赎,而“度人”二字,则更显深意。山洪暴发时,榕树根不仅是个人的救赎之桥,更是村民相互帮助、共渡难关的纽带。当洪水肆虐,村民攀援而过,相互扶持,彼此帮助,共同克服困难,这便是“度人”的真谛——在艰难时刻,人们不仅需要自救,更需要相互帮助,共同前行。
石头以其沉默无言的存在,教会我们静默的力量。“自度度人”,这四个字,不仅是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描述,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与挑战时,我们不仅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勇敢地跨过难关,更需要在有能力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人,共同前进。这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与担当的体现,它让我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张士良,这位明末遗臣,不仅在“天子万寿”中表达了忠君爱国之心,更在“自度度人”中写下最真挚的人生感悟。虽归隐山林,却依然忧国忧君,关切民生。在动荡的年代,个人的修行与成长,不应仅局限于自我,而应惠及他人,这是对人性深处的智慧与慈悲的呼唤。大峰山东麓的天堂石洞,是他心灵的归宿,而“自度度人”大概就是他身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现实投影。
正因张士良在此修行,旭日岩不仅成了一座见证历史变迁与人生百态的古刹,更因张士良那沉吟的身影,而留给后世一本关于“自度度人”的活生生教科书。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更在历史的更迭中,实现了从废墟到辉煌的“自度”。而旭日岩的这块巨石上,它凝聚了无数心灵醒悟力量的皈依,成为了无数人心灵的寄托,实现了“度人”的伟大使命。旭日岩,就如同一位智者,通过自身的修炼与提升,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更以其智慧与慈悲,影响着周围的世界,引领着众生走向光明。
在旭日岩,张士良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的心灵之路。他的一生,是对“自度度人”哲理的生动诠释,提醒着我们,在追求个人成长与提升的同时,更应关注如何影响他人,如何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光明与希望。张士良不仅在旭日岩留下了永恒的印记,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脱的光辉足迹。从某种角度来说,张士良的石刻成就了旭日岩,人们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瞻仰古迹,拜谒岩寺。
迎着绚烂的霞光,走在旭日岩斑驳的石阶上,似乎觉得这里每一处景观,每一段历史,都蕴含着对“自度度人”哲理的深刻思考与无限敬畏,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智慧与人生哲学,永远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去传承。在旭日岩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句题词中,都蕴含着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无限敬畏,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的成就,更在于我们如何影响他人,如何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光明与希望。
旭日岩恰似一位智者,稳坐山中,俯瞰人间。它以独特的智慧,引领着后人思考生命的意义,追求精神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