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肉圆
画室里,安静如斯,忽然一声轻微的“叮咚”轻敲了我的耳膜,转头看到放在案头的手机屏幕亮了起来,放下画笔拿起手机一看,是儿子发来的一条简短信息:“老妈,那肉丸子又吃完了,再帮我寄几斤过来呗。”儿子的冰箱里,常年都备着五寨肉圆,有时我觉得好奇怪,从小吃到大,他吃不腻吗?
记得我在厦门工作时,由于工作还未稳定,曾暂时把孩子放在娘家,托父母带了一小段时间,那会,父亲总是隔三岔五地骑着三八大杠自行车,晃悠悠地载着他这个小外孙,去镇上吃一碗远近闻名的“五寨肉圆汤”。所以每次往家里打电话,经常会听到儿子稚嫩且激动的声音:“妈妈,外公今天带我去吃肉圆汤咯,还吃了大大的肉包子哦。”那股兴奋的劲儿,像在我耳膜上跳舞。父亲说:小朋友吃肉丸的时候,鼓起腮帮子,“啊呼啊呼”地对着热腾腾的肉丸吹呀吹,咬一口肉,再喝一口汤,开心得两眼直冒着小星星,就让人觉得是在吃山珍海味。我都能想象出他那恨不得要把小脑袋拱进汤碗里的样子。或许就是在那个时候,这道寻常的家乡美食就已深深植进了孩子的心里。
家乡的味道,是游子与乡情漫入云端的那座高架桥、是记忆中那永恒的星河,它如同一缕被隐藏在情感深处里的灵魂,盘旋在记忆中古老的街道、缠绕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也唯有家乡的美食,才能激发身在异乡的游子最澎湃的心跳声。我觉得,人的味蕾,就像歌曲《酒干倘卖无》中的歌词一样:“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把普通的食材,做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往往是最让人牵挂回味的人间烟火味。不是说,世界上最好的口味永远是家的、妈妈的味道。这肉丸的清香自年幼时便已深深刻入了脑海中,饮食习惯养成了,无论你走到哪里也无法忘怀、无法改变。
据清康熙版平和县志卷十风俗志在饮食方面记载:“和民尚俭,自奉淡泊,惟享客必丰。此亦习俗使然,不敢以居家奢华致嘲耳。”可见,老家百姓平时的生活,崇尚以勤俭节约为美德,民风淳朴、聪明睿智,像肉丸这类食品一般也是在节假日或祭祀上才会供上。我的家乡,有着悠长的文化历史,老家的地道美食更是许多!
在我老家平和县,就有这么一道让人一想起就垂涎的美食,那就是食材“肉圆汤”,其中以“五寨肉圆”最为好吃,食客们在吃肉喝汤的时候,总会感叹一句:还得是这五寨的肉圆汤最为正道,肉香有嚼劲且汤汁爽口,丸子的个头大小适中,对老人与孩子尤为友好。
“五寨肉圆”,以猪肉为主,选料考究,配料比例严谨,制作工艺独特且烦琐。当汤锅盖子掀起的那一刻,雾气升腾,空气中立即就弥漫着挑逗味蕾的气息,让人垂涎。这是一道肉眼能看得见真实材料且干干净净的美食:一个宽口白瓷大海碗,盛在碗中的汤汁,质地清澈透明,圆嘟嘟白嫩嫩、弹性十足的小丸子,在热腾腾的清亮汤水中挨挨挤挤、互相碰撞,撒上一勺碧绿的葱花或芹菜珠子,最后再撒上灵魂配料白胡椒粉,勾人的香味便四散开来,深深吸一口气,膳食带来的幸福感便会在心中久久盘旋。这不仅仅是食物的汇集,这更是一次视觉美感的感官邀请。
好事总会向四方蔓延,就像美食的香味一样。在我们的老家平和县里的每个小镇子上,几乎都有开着那么一两家“五寨肉圆”的门店:大门一侧架着一两口大汤锅,沸腾着清亮见底的鲜汤,用竹编的大簸箕,盛着雪白的肉圆,再摆上几盆时令的青菜。店铺里摆上几张长方木桌,几把靠背木凳,这样,就可以接待八方来客了,画面如此朴实整洁,就如同那在烟雾缭绕中,面色红润的掌勺老板娘的笑脸。
做为善吃的中国人,我们已经把丸子的吃法发挥到了极致。很多地方都有肉丸子,种类繁多,有猪肉丸、牛肉丸、鸡肉丸等。地方不同制法也不同,凭各自的喜好加入各种蔬菜与香料等百变吃法。作为对美食十分执着的食客,我常常感叹、感恩那些美食研发、制作大师们的睿智与执着。
一碗热气腾腾、鲜嫩可口的肉圆汤,口感饱满多汁,肉香滑嫩,让人回味无穷,吃过一次就能让人难以忘怀。食物,从来都不只是食物,它承载了历史、融合了文化。这个看似普通的菜肴,却蕴含着很好的文化内涵,圆,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完整、和谐与美满,餐桌上如果有一道丸子,那就代表团团圆圆、幸福圆满。
通常,要去了解一座城市,我觉得我需得先用味蕾去细细品味,认为这样才能触碰到像我这样一个凡夫俗子的灵魂深处。
老家平和的美食之多,数不胜数,“五寨肉圆”,也只是沧海一粟。家乡的美食,是长长的一根线,缠缠绕绕牵着游子的心、是每一个游子心灵最深处的眷恋。家乡“五寨肉圆汤”的记忆是绵长的,那是融合了乡情、亲情和幸福的味道,几十多年了依然在心头袅袅缠绕,不会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