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562期>正文

茶 栲

作者:⊙子 凌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张艳珍  日期:2024年11月18日

茶栲是闽南话的叫法,实际上通俗的名称应该是“茶篓”。汉语字典对“篓”的解释是“盛东西的器具,用竹或荆条等编成篓子、竹篓。”我认为这样的解释很笼统,具体一点来说,“篓”指的应该是圆口的竹编或荆编器物,并且有些还是缩口形的,也就是篓口明显小于篓体。顾名思义,茶栲就是采茶时用来装茶叶的篓子。

旧时农家生活,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竹编器物,如谷笪、筊枥、菜篮、神篮、吊笼、筊栳、茶栲等等。这些竹编器物中,茶栲是比较特别的一种。它既不像神篮那般做工精细、工艺考究,也不像筊栳那样外形方正规整,更不像吊笼那般有着镂空的笼体。茶栲的制作工艺与筊栳相近,同样用竹篾条编制而成,篓底呈两边长中间短的棱形状,底面用两片竹板呈十字架穿插加固,篓壁延伸至篓腰处,再朝内侧收角后编成篓肩,再慢慢收缩成一个巴掌大的圆形篓口,收口处用削圆的竹条扎成篓筐。在编制工艺上,茶栲要比神篮来得简单,但也需要技术娴熟的篾匠才能完成,因为整个茶栲共有六个角(篓底四个角、篓腰两个角),每个转角都要恰到好处,才能保证底部棱形对称、篓腰对角平衡、高度一致,稍有差错,编出来的茶栲要么松松垮垮,要么外形不规整,家乡话叫“三角六耳”,那就是歪瓜裂枣的品相了。

老家是白芽奇兰茶的原产地,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人们很早便有种茶、采制茶叶的习惯,这时候茶栲便是最好的采茶用具了。茶叶生长速度快,一年可采摘4至5季,其中以春茶品质最好。每到茶叶开采时节,农家女子便找来一条长长的汗巾,将茶栲扎住脖颈挎在腰间,欢快地来到茶园,灵巧的双手交替摘折挂着露水的嫩叶,很快便装满了茶栲。摘回的茶叶叫“茶青”,要经过晒青、杀青、发酵、炒青、揉捻、烘焙等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出可冲泡的成品茶叶。在白芽奇兰茶未曾大面积推广的年代,家庭种茶产量少,从茶叶采摘到制作全过程都是纯手工劳作,个中辛苦自不必说。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家开始大面积推广白芽奇兰叶种植,并使其形成产业化,采茶、制茶全过程也由纯手工劳作渐渐实现了机械化,既节省了劳动力,也降低了劳动强度。自此,采茶用的茶栲也便功成身退,跟许多农家用具一样成为历史的记忆了,其如前文所说的一些竹编器物,如今的年轻人别说见过、用过,恐怕有些连名称都没听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