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军:山歌悠扬客家情 新时代唱出新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在长乐乡秀山村,罗燕军和他的团队,就长期致力于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客家山歌的保护传承,用悠扬的客家山歌旋律,传唱着客家文化的灵魂。如今,他们还将客家山歌与现代文化、红色文化相融合,唱响了乡村振兴新篇章。
近日,在秀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内,罗燕军正带领队员们排练山歌,这是客家山歌保护传承之家日常的一幕。罗燕军,这位客家山歌的传承者,自幼在山歌的熏陶下成长,对山歌有着深厚的情感。1977年退伍后,他在平和县文化局工作,1984年回到长乐乡,参与创建平和暴动纪念馆,并兼职担任讲解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意识到长乐客家山歌濒临失传。2011年9月,他自费12000元购买设备,创建长乐(客家)山歌传习所,开始了山歌的保护工作。
由于当地山歌都是代代相传,自2011年开始系统收集山歌,罗燕军打听到哪里有人唱山歌就去哪里,先用代号将歌词和旋律记起来,再整理成文字。然而,收集并不总是顺利,直到有一次罗燕军在收集现场唱起小时候妈妈哼过的《卖花线》。“当时我正在哼唱《卖花线》,现场许多人都跟着接唱起来,引出来许多会唱客家山歌的村民,村民们说,以前村里有人去当兵,大家唱的就是这首红歌,于是我就从这首歌入手,开始收集红色歌曲。”
“抛砖引玉”后,不少人主动找到罗燕军唱山歌,目前他已收集324首客家山歌,团队也从最初的八人发展到如今的四十多人,其中还有许多人是罗燕军亲自上门动员加入的。
随着收集工作的深入,罗燕军开始思考如何将山歌与现代元素、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相结合、创新。他收集了至少40首不同的曲调,将现代意识融入山歌,使其更加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2018年,“长乐客家山歌队”获批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以来,罗燕军和他的团队参加了多次的闽粤赣湘客家山歌展演,还时常进村入户,传唱党史学习教育内容,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不少新编山歌获得了认可。
传承需要从娃娃接起,罗燕军还致力于推动山歌教育,尝试过山歌入学校、办社团,通过童谣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山歌在新时代继续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