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点青灯映幽林
摸黑从家中出发,孤影越密林,终于于早上的6时39分到了目的地——位于灵通上东麓海拔近千米处的天堂寺,据说是本地区海拔最高的寺庙。借助微微泛黄的天光,已经可以看清周遭的一切事物。原以为我将是今天第一个到达这边的游客,没想到还没等我站稳脚跟,就看到正前方树下的茶桌边上,已经坐着三个蜷缩身子倚靠在木椅上的三个年轻人,低着头玩着手机,一副稚气未脱,中学生的模样。跨步向前跟这几个小伙子简单的几个小伙子寒暄几句,得知他们是前一日就到达山上,留宿一宿准备今天早起看日出的。看来准备迎接新年的第一缕光辉的人还是有的,只是他们采取了和我并不相同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在这远离尘世的深山密林里,常年会有修身的人在此留驻,他们的宿舍就位于上山小径尽头的左侧山麓处的一排低矮的小平房,在这山上,一砖一瓦都是需从山下通过肩挑手提一步一步运送上来的,能有这样一处栖身之地,说来也是难能可贵。抬头远眺晨曦下的天堂寺,不禁感慨千百年前,古人建立天堂寺时,借助了天然造化之巧妙。
天堂寺坐西朝东,建立在一块巨石之下自然形成洞窟,洞内宽敞,可容百人。洞外有泉井、石桌、石椅等,洞口岩壁上刻有“天堂”二字,笔迹古朴遒劲有力,据说是张士良留下来的墨宝。史书上记载,张士良在明崇祯时曾任户部郎中,因目睹朝纲昏暗,岌岌可危,决意辞官还乡,隐居在附近狮子岩、天中寺,世称“菜埔老爹”。早些年,在洞外北侧的巨石上面出现了一个繁体“仙”字,落款为“道裕”的摩崖石刻,与“天堂”二字相映成趣。询问菜公(管理寺庙带发修行的人)才知,此字由“人”“西”“方”等三个文字所组成,蕴含“人在西方”的意义。
在天堂寺顶,即大石头顶上散乱分布着许多令人称奇的“仙人足迹”,形象逼真,大小不一。敢问天底下谁有能力在巨石上踩下如此深的脚印?这些留在坚硬岩石上的“脚印”难道真的是神仙聚会开怀畅饮醉酒后,东倒西歪时留下来的吗?返程后通过查询资料了解到,那些石头上的脚印极有可能是在火山喷发,溶浆堆积未凝之时火山岩冒泡形成的。
天堂寺三面环山,正面临崖,寺庙坐落在群山的怀抱之中,宛如一位隐士,静默而庄严。三面环山的格局,将它巧妙地隐蔽在自然的屏障之下。正面巍峨的悬崖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矗立在寺庙的前方,给人以壮观的震撼。山风轻拂,树木随风摇曳,投下斑驳的树影,为这座古朴的寺庙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诗意。站立在这座古朴的寺庙之前,遥望东方,眼前展开的是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山川连绵起伏,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远处的水库如同一颗镶嵌在山谷中的翡翠,静谧地躺在群山怀抱之间。公路则像是人类文明的延伸,蜿蜒穿过山川与田园,连接着远方的世界。这一切美景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的简易,几块砖、几片铁皮就垒成一间饭堂。砖头垒成的土灶,取山中干枯的木头做烧火的燃料,凿石垒石为沟渠引山泉做供给,在山坡的背阴处开几茬菜园子……山间生活远离尘世,补给只能靠人工肩挑手提运送,并不方便。这样的艰难的生活环境下,也就只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肯干,尽可能地做到自给自足。也许,这就是中国人民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刻在骨子里的智慧。面对艰难困苦的环境,不是怨声载道,而是勇敢面对,开拓进取,尽可能地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
在这山上,没有电视,没有电脑,远离了尘嚣,没有世间的浮躁,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纷纷扰扰。这样的生活是否让你觉着枯燥乏味?有中国人在的地方,特别是闽南人在的地方就有生活,那树下木桌上摆着的简易茶具就是最好的证明。闽南人总能在这喝茶时的一冲一泡之间解决太多的事情,能让心中的苦闷忧愁随着茶水流掉,让沉重有意义的事情在茶壶中酝酿、沉淀,让释放重担后的喜悦随着入口的茶汤在彼此的嘴中回甘……在这一来一往间何尝不是生活滋味?
每当夜幕降临,山间的修行人便点亮了天堂寺的灯火,成为山下远眺看得到天堂山人们眼中闪烁的星火。随着太阳的作息,修行人早早地安歇,沉入梦乡,却在寂静的夜晚,独守着内心的一份宁静。在这片远离尘嚣的净土,他们与星辰为伴,与心灵对话,寻找着生命的真谛和心灵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