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时光的诗篇
在人们的印象中,交通的发达,是判断一方富裕程度的标志。古时的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茶叶之路,记录了人们互通有无的商贸交往,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这些年,我们脚下的路越走越宽,人类正在进步,随之进步的,还有日益更新的交通网。
当年学校刚毕业时,我被分配到地处郊区小坑头的一所学校上班。90年代中期的小坑头路还没整修,路面坑洼不平,一到雨天更是泥泞不堪。那时还没有公交车,交通只能靠自行车,有部摩托车就已是小康之家。几年之后,第一部4路公交车开通了小坑头的路线,那时的4路公交车车身是黄色的,类似中巴车大小,有效缓解了上下班的路途之难。在乘坐公交车的上下班途中,我和边上的工作人员经常谈笑风生的乘坐同一辆公交车出入小坑头。两边的行道树在窗外飘然而过,清新的草木味随风飘入车窗内,至今记忆犹深。调离学校多年后再重回这条路时,沿路远望,当年的土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大马路,沿线环境干净整洁,车子在身边川流不息。同比之下想起20世纪90年代的路况,不禁由衷赞叹,每每想起,几多追忆。
过去十余年,一切都向着高科技发展,漳州在车辆、线路设置、线网长度和运营里程等各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确保人们的出行需求。也是在这几年,地铁、轻轨、高铁也在迅速发展,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十几年前,要回老家都得先走国道,然后转省道后再转县道,接着绕着又陡又长的盘山公路兜兜转转,继而驶入一些无名道路后前后历经三个多小时才会到达老家的乡镇。人在车上摇摇晃晃地一路到家,每趟来回总有晕车的感觉。自从前些年,作为福建通往广东又一条出省通道的甬莞高速公路顺利建成通车,贯通了出省大通道,大大缩短了闽南地区到广东中部地区的距离。而老家在高速路的中间路段出口处直达镇里,路程直接节省一半时间。从此,当天来回老家都不在话下,极大地方便了从广东及市区回去的人们。
人们常说,文明不文明,首先看出行。上下班时路面有交通协管员,通过他们的劝导,现在市民出行越来越文明了。“请佩戴好头盔,车子后座的儿童也要戴好头盔”。在十字路口,随处可见执勤民警正对电动车驾驶员未佩戴头盔进行文明劝导。在学校周边路段和车流量大的路口,警察总会在早晚上下班、上下学两个时间段站岗执勤。坚持组织学生排好队伍,护送着小朋友们过马路,交警的“助学岗”,风雨无阻的保障学生的出行安全,这是交通文明,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大爱。交通文明不仅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更能折射出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在制度约束和文明浸润的双重作用下,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程度得到很大提升,交通文明的种子已深扎市民心中,绘就“流动文明”风景线。
从走路到自行车,从自行车到摩托车,从摩托车到汽车,短短数十年,时代的发展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以前在路上看到一部小车就像看天外来客一样,现在走在马路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从身边疾驰而过已是常态,作为出行工具,汽车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如果说,城市的交通就是城市的血脉,一路贯穿着整座城市的角落,也是通往城市文明的重要一环。只有道路贯穿通畅了,城市的区域才能活跃发展。而城市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每一位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笔者曾经采访过忙碌在公路一线的员工,这位员工长期工作在公路工程施工、建设、养护管理、应急抢险的最前线。他曾说,从他的父辈起,人生就和脚下的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是做路桥施工的,主要在荒山野岭的地方开工。那会儿厦漳公路还在建设,过年过节在公路上值班施工,只能靠电话和家里联络。在采访现场,他们正在进行演练。保畅是公路人的使命,联合演练架设钢桥须定期展开,所有的队员训练有素,都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风貌和坚强的战斗力,以确保应急抢险队伍能够在被损毁的路面上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清理路障和应急抢险救援。
我们走在大路上,车流一辆接一辆呼啸而过,市区越来越多道路旧貌换新颜,一群忙碌的交通公路人正在勤加巡逻。胜利路、南昌路、新浦路、九龙大道一路纵横连线,不断延伸。道路两旁,或种有腊肠树,或是蓝花楹,也或许是结满果实的芒果树,各种各样的行道树,高大、壮观,形成浓郁的绿带,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新鲜氧气。道路撑起城市的发展骨架,交通让生活更美好。
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上,那些默默付出在公路战线上的幕后工作者,以无私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为了公路的畅通昼夜奋战。生活,从来都不容易。我们为交通便利的出行感到欣喜,也由衷地礼赞一个个城市的建设者!正如有句话所说: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让你能够感受到世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