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556期>正文

心安即是归处

作者:⊙苏丽芬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张艳珍  日期:2024年10月07日

窗外秋雨淅淅沥沥,难得雨天的悠闲,独坐窗前听雨,看书听歌,煮茶独饮,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自己喜欢的事。身处林语堂先生儿时生活的小镇,自然书架上会多些他的著作,取出他的《人生不过如此》,看了几遍还想看,“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先生的许多金句不知不觉已入我心,每当情绪低落时,这些经典名句就会洗涤着我的心灵,让我对人生多了一份淡然和豁达。

秋天来了,我最爱的季节,一定要抽空到近在咫尺,先生的故居再走一走,站在故居古老的南洋楹树下,没有秋天的故居,南洋楹依然青翠碧绿,生机勃勃,心想:先生是不是曾经和小伙伴们在这棵百年树下捉过迷藏?对于在这土生土长的我来说,语堂先生的故居,再熟悉不过,我的小学阶段就是在这里求学的,只是当时故居还未重新修缮,年幼的我也还不认识先生。故居斑驳的砖墙,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推门而入,墙壁上挂着大师与朋友、家人的具有年代感的黑白老照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张全家福,年幼的语堂戴着一顶帽子,听说大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自作主张剪掉了自己的长发,可见大师从小就是一个聪明过人、有主张的孩子。

故居依然保留着先生小时候就读铭新小学的课桌椅,铭新小学是语堂的第一所启蒙学堂,其老爸林至诚是一名牧师,也在此教书育人。学堂门口那口深井依然静静地守护着故居,从小聪明睿智的语堂,大人让他帮忙挑水,为了偷懒,他竟自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从墙上凿出一个水槽,这个水槽可以直达水井和水缸,可见他从小就非常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优秀的孩子往往来自于良好家庭的熏染,先生后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何其有幸,先生的诞生地,我也在这个低调恬静的小城镇走过了半辈子,托大师的福,语堂文博园落成后,我每天早上都可以沿着文博园慢跑一圈,三日桥设计独特,桥面三次曲折,它的桥墩采用了乌篷船造型。一个雨过天晴的周末,我依旧走在三日桥上,忽见有渔夫撑着竹筏,穿着蓑衣,在碧绿的花溪上缓缓行驶,岸边几头牛儿低头吃草,牛背上站立着几只白鹭,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这会好像看到先生从这顺着河流,正乘坐乌篷船前往厦门求学,他曾在自传里写到:“我每由本村到厦门上学,必须在江中行船三日,沿途风景如画,满具诗意”,十岁的语堂,对外面多彩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向往,望着远处慢慢模糊此起彼伏的山峦,心里肯定有着万分的不舍和牵挂。这条花山溪,是我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抓鱼摸虾的快乐场所。花溪的潺潺流水声,应该是语堂小时候最爱听的动人音符,此时再走花山溪,童年生活历历在目,远处的石尖山、石起山依旧在,先生十岁时从这里走出,可无论走多远,家乡已成了他无法磨灭的烙印。

走过三日桥,经过语堂雕像,我都忍不住看先生一眼,先生神态自若,一副悠闲自得的模样,了解先生,走近先生后,他热爱生命,追求闲适生活的心态也深深影响了我,“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先生的学识底气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先生一生嗜好吸烟,为了纪念他,也为了让来人对语堂文化有个更深度的了解,在雕像旁边,特修建了一个烟斗型的建筑,烟嘴部分加上建筑主体长达68米,因此也破了烟斗型建筑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据说,语堂夫人廖翠凤居然允许语堂在床上抽烟,可见尊重和包容是夫妻相处之道,烟斗不但是语堂的一种人生哲学,也是他生活艺术的象征。

二十世纪初的厦门鼓浪屿,是闽南地区教学质量最好的地方,林语堂父亲当时就非常有远见,为了让语堂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把年幼的语堂送到了鼓浪屿求学,在1904年—1911年期间,先生在鼓浪屿完成了他的小学和中学学业,聪明好学的他也终不负父亲期望,1911年,语堂从寻源书院毕业后,考入了当时鼎鼎有名的圣约翰大学。当时为了让语堂顺利完成学业,这100大洋的学费,还是林语堂父亲找亲朋好友和教会借来的,父子俩从花山溪乘船先抵达厦门,再从厦门乘坐客轮到了上海,林语堂的求学之路有父亲的全力支持和陪伴,其实是幸福的。林语堂在鼓浪屿这个美丽的地方恋爱,并踏入婚姻的殿堂。1926年,林语堂携妻带子回到厦大,他期待能借助自己的力量奉献于厦门这个第二故乡,他也言而有信,虽然在厦大工作时间不长,但却做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至今仍受厦大学子敬仰,并深切缅怀。

出生在坂仔这个偏僻秀美小山村的语堂,再从坂仔走到厦门,在闽南几十年的生活中,正是我中华社会格局发生根本变革时期,此时厦门作为第一批通商口岸,已和世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漳厦相邻,相同的语言与习俗,其闽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培养了他“山地人生观”,在性格上,他有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那股劲,在创作中,他也明显带有闽南地域的色彩,在闽南文化传播方面,他功不可没。

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对他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语堂的青少年时期,闽南已迅速向近代文明靠拢,因此,闽南文化是他思想形成的源头,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多方位的影响。他在《童年》中提到,对他童年影响最大的有三样:山景、父亲和基督教家庭,先生的一生像大山一样宁静从容、率性自然。无论他身处何方,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的热爱,我想,闽南传统文化带给他强烈的爱国爱乡之情,已深深刻入他的脑海里。

语堂的一生辗转多地,从出生地平和坂仔,到厦门求学、结婚、任教,再到美国、德国、新加坡等,最后在台湾度过晚年生活。语堂一生也写下许多著作,其主要代表作有《京华烟云》《吾国吾民》《苏东坡传》等,他的散文风格一直秉承着豁达、悠闲的风格,他说过:一个心地干净、思路清晰、没有多余情绪和妄念的人,是会给人安全感的。每个人漫长的一生,难免遇到坎坷困难,也会产生很多的欲望,但不管怎样,人活一世,人生是自己的,不要让脚步走得太沉重,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人生最美妙的风景,就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语堂一生都在跟国人说西方文化,同时也向西方传播东方文化,他是中国学者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位名家。做人应如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爱家情怀,在人生路上且行且歌,悠然自得,不管身处何方,心安即是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