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与鼓浪屿的缘分
平和林语堂故居
早在一个多月前,就接到湖里区作协的邀请,9月21日至22日将前往平和采风。我欣然答应了,后面只要与这两个日子有冲突的活动都被我拒绝了。
当年林语堂坐船走水路到厦门需要两天,从厦门坐船回平和坂仔则需要走三天水路,如今我们只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就来到林语堂的故乡—平和坂仔。高速路两侧青葱翠绿的山林依然在,只是不见农民和牛畜在耕作。
大巴车停靠在林语堂故居附近,我们随导游来到林语堂的故居。故居前有几尊雕塑作为烘托,有小孩磨盘,一条小舢板船的模型让人想起当年出海的交通工具。黑瓦白墙的小平房就是林语堂故居,林语堂十岁前就在此住过。文学馆馆长林秋辉指着房子的对面介绍说:这个位置曾经有座教堂,七十年代的时候已经拆了。很可惜,在林语堂的传记里,有记录关于这所教堂的设计,当年用的是泥砖砌墙,屋顶用瓦片,由于屋顶太重,墙面分裂。美国人范牧师知道后,从美国订购一些钢筋为房子加固。建筑期间,范牧师夫妇就住在林语堂家里,等到房子建好之后他们离开,孩子们在家里发现一枚光亮的领扣,孩子们猜想很久也不知这是什么东西。他们还发现一罐沙丁鱼和一些牛油,初次闻到牛油,觉得很臭,便把窗户打开。房子周围的水田,水井已经被绿化地取代。
小平房里墙上四面挂着林语堂的照片,收拾干净和重新装修过的小平房保留着闽南风格,方块红地砖,木梁斜屋顶。
我想象着十岁的小语堂在喊:“阿奶,我们回来了!”每次放暑假小语堂和哥哥回到家门口会先躲起来,喊一声后,再突起扑到母亲怀里,让母亲又惊又喜,母亲搂着两个孩子一番亲昵之后,忙着去厨房蒸几块地瓜或芋头给孩子吃。小语堂则从书包里掏出一条在厦门商务印书馆买的肥皂交给阿奶,因为农村没条件用上肥皂,而是用豆饼代替,豆饼没有泡沫,衣服很难洗干净。
我在屋前屋后走了一圈,踩着一百多年前林语堂曾踩过的那片土地,回忆《林语堂传》里对童年的记忆。我的出生地是鼓浪屿,住在漳州路46号,直到结婚后离开。很惭愧的是闻名世界的文学大师我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认识,源于看了《京华烟云》。
怎能想到我从小到大再熟悉不过的“大宫”,竟然就是林语堂的夫人廖翠凤的娘家祖屋。廖家祖屋地址在解放前是漳州路120号,1949年之后重新编排号码,编排后是鼓浪屿漳州路44号、46号、48号组成。
我住的房子是鼓浪屿漳州路46号,曾属于林语堂的老丈人廖悦发的房产。廖悦发是富商,当然,廖家的财富与陈天恩是无法相比,陈天恩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后来逃亡菲律宾,袁世凯去世之后,他回国。创办福建造纸厂、厦门电力厂、淘化大同公司、福泉厦汽车公司。陈天恩育有九子八女,其女陈锦端是林语堂爱恋极深的恋人。廖悦发是“豫丰钱庄”的创办人,除此之外,还有几处房产,在厦门有自己的码头和仓库。他们育有三子三女。由于廖悦发生意失败,在抗战期间把46号房子卖了。林语堂与廖翠凤的婚房就是住在他自己的房子里,到底是哪一套间我就无从考证了。我能住在这里源于我父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鼓浪屿第二医院工作。这栋楼当时分配给第二医院的医护人员居住,整栋楼被分隔给十户人家居住。如今政府将漳州路48号定位林语堂故居似乎有些牵强,因为那是属于廖悦发兄弟们的房产,廖悦发的房产已经卖掉,真正的故居应该是漳州路46号,也就是我从小生活过的房子。
廖家的祖籍福建龙溪。廖悦发的父亲廖宗文年轻时来厦门创业,卖一些餐具和厨房用品。廖宗文育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廖清霞、廖悦发、廖天赐、廖天福。廖清霞的大女儿廖翠娥嫁给鼓浪屿人殷雪圃,也就是钢琴家殷承宗的大母亲。(殷承宗是小妾生)二女儿嫁给印尼本地华侨,一直住在印尼。三女儿廖翠畴嫁给牧师林温人的儿子林谨生,他们的大儿子林俊卿是中国著名咽音发起人,是音乐教育家。郭兰英、王昆等歌唱家当时都得到他声乐发音的指导。小女儿林俊绵是鼓浪屿英语老师,林俊绵的女儿是香港电视乐团的小提琴首席温丽珊,温丽珊也是我的闺蜜。廖悦发的二女儿廖翠凤嫁给林语堂。廖天赐的大孙女廖秀琴是我国妇幼保健创始人之一戴天佑夫人。第二孙女廖月琴是钟南山的母亲。三孙女的儿子廖永廉是鼓浪屿的名医,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博士学位。他的太太陈锦彩上海医学院附属高级护士学校。廖永廉同时也是大提琴手,廖医生放下手术刀后回到家里又拉琴又唱歌,是个才艺双全的美男子。陈锦彩侠骨仁心被鼓浪屿人传为佳话,源于一位抑郁症邻居跳井自杀,陈锦彩自告奋勇身绑绳子坠入井底将尸体打捞上来。陈锦彩又是林语堂朝思暮想的恋人陈锦端的堂妹。廖家的孙子廖永佐医生与我父亲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同事,后来廖永佐调到防疫站,又与我公公袁迪宝成为同事。我结婚时住在防疫站宿舍,廖永佐的宿舍就在我对门,再次与我做邻居。
林语堂十岁离开平和,就读鼓浪屿养元小学,养元小学当时的校长是朱鸿模,朱鸿模的小儿子朱舒堂教授是我的忘年交,我常常在人文知识上请教他,至今依然天天问安,两年前朱老师还托人从台湾给我带回来一本《林语堂传》。朱舒堂与朱鸿模外表长得极像。我读的小学也是就读养元小学,只是我上学时改为“朝阳小学”。
我们无不感慨,廖家人才辈出,那是因为当年的富人们在子女择偶联姻上更注重人品与才华。廖翠凤知道林语堂深爱着陈锦端,据林太乙回忆,“只要锦缎姨来我们家,就像是一件大事”。廖翠凤是充满自信的,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是爱过锦端姨的,但是嫁给他的,不是那个看不起他的陈天恩女儿,而是那个说了那句历史性的话:“没有钱不要紧”的廖翠凤。廖翠凤说完这句话后哈哈大笑,笑得林语堂满脸通红。廖翠凤的大气胸怀与家风有关,林语堂后来的功成名就离不开廖家无私的奉献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