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553期>正文

小舅与五寨肉圆的情缘

作者:⊙庄惠珊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张艳珍  日期:2024年09月16日

肉圆,Q弹顺滑,嫩香含汁的特殊风味和口感在食客们的舌尖上跳跃缠绵,让人在品尝中享受到满足与愉悦。因此,肉圆自然也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道难以抵挡的美食。

我也是吃着肉圆长大的,因为小舅就是经营肉圆店的。外人称呼小舅为“胜明师傅”,而我们这些晚辈的都称呼小舅为“肉圆阿舅”。

40年前,小舅从部队退伍回来,就与舅妈结婚了。外婆对小舅说,所谓成家立业,家成了也该立业了。小舅经过一段时间的思忖,决定到舅妈的外婆家去学制作肉圆的手艺。舅妈的外婆家就在与五寨乡毗邻的漳浦县城。小舅虽然脱下了军装,但骨子里仍旧镌刻着军人雷厉风行的本质,他第二天就收拾行囊出发前往舅妈的外婆家学艺去了。在当学徒的那段日子,小舅起早贪黑,不辞辛苦,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仅学制作肉圆的技艺,也默默学习经营的模式。

1984年9月,学成归来的小舅,就与舅妈在五寨乡中溪圩搭了间简易的竹房。因为外公会编竹席,簸箕之类的竹编是家常生活用具。所以,这间竹房对外公来说那也是顺手拈来的活。就这样,小舅的肉圆店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开起来了。有了店,也该给肉圆店起个店名吧。舅妈比较文气,说店名该起个好听又文雅的,但小舅再一次体现了军人干脆利落的特质,铿锵有力地说:就“五寨肉圆店”这名字了,咱是五寨人,做五寨事,做五寨的美食,简单明了就行了。”

开业那天,正是五寨圩日,全五寨乡的乡亲有需要买卖东西的几乎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赶圩,集市里热闹非凡,人群攒动,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此时,舅舅舅妈也在肉圆店里紧锣密鼓地忙着。舅妈把新鲜的后腿猪肉切成小块后,小舅就用特制木槌反复捶打,那“啪啪”声阵阵响起,犹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要把竹篾房顶掀翻,把竹房震得颤动的气势。小舅这是在给棒槌下的肉块发号施令呢,惹得不少乡亲扔下买卖来看个究竟,毕竟他们也是第一次看制作肉圆原来要干这么卖力气的活。

小舅这当兵的力气就是大,不一会儿工夫,一堆肉块就被他捶打成肉泥,肉里的纤维被充分柔化,此时的肉泥细腻而弹滑,接着就是往肉泥里配料了。只见小舅往肉泥里加进少许的地瓜粉、盐、鱼露汁,再充分搅拌。肉泥与佐料充分搅拌均匀就变为肉浆,肉浆粘稠缠绵,难舍难分,进而柔和,不分你我。此时,用手抓适量的肉浆,把五个手指握成漏斗状的拳头,大拇指与食指为出肉泥口,挤压其他手指,使肉浆从大拇指和食指之间滚出,并立即收紧大拇指和食指,使滚出的肉浆成圆形。小舅看我在旁边看得专注,笑着对我说:“来,你也做个肉圆!”我早已迫不及待了,洗了手,抓了把肉泥握着拳头挤,但挤出的肉圆就是不能圆滑,就像长畸形的小地瓜,丑歪枣模样,惹得舅妈哈哈大笑说,看似容易,做起来并非简单哪!

一个个从小舅左手拳头挤出的肉浆,又被小舅右手的汤勺舀进他脚旁边的一大水盆里。水盆里的水温也很讲究,一般在40摄氏度左右。挤出来的肉圆就在这个40摄氏度的水盆里定型。舅妈又把定型了的肉圆再捞起放入60摄氏度的锅里文火煮至八分熟后捞出,放入透气的簸箕或蒸盆上冷却。舅妈说,这样既可以尽量保持肉圆的原汁原味,又能使肉圆富有弹性,成就肉圆独特的美味。

在锅里翻滚的肉圆,肉香飘逸,引得赶圩的乡亲垂涎欲滴,无不想趁此尝尝鲜,肉圆究竟是个啥滋味。至此,舅舅的肉圆店如栀子花开,香飘乡野,大家也都知道五寨第一家肉圆店诞生了。

一粒粒肉圆下锅,携带着岁月淘洗的馥郁,迸发出踏过年岁的芬芳,镌刻下无数人记忆中的共同标识。

记得在2017年春节我们家族举行大聚会时,小舅上台说:“我把青春都献给了五寨肉圆!我愿把一切都献给了对孩子的爱,愿把主的爱献给了千秋万代的爱!”小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小舅育有一儿一女,为了孩子的学习,他把在中溪圩的肉圆店搬迁到五寨大埔(现五寨乡政府斜对面)。这样,孩子上学就离学校比较近了。一边做生意,一边也能照看到孩子的学习。两个孩子也懂事,学习也很自觉自律。在五寨上完了小学上中学,双双又先后考上了平和一中高中部。小舅再一次把“五寨第一家肉圆店”从五寨大埔搬迁到县城小溪(即团结路106号)继续经营。孩子们不负父母众望考上大学顺利就业,现在一对儿女都在厦门买房定居。本该可以到厦门跟孩子一起享清福的舅舅舅妈,依然把“五寨肉圆”经营好。小舅说:“五寨肉圆,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我怎可抛弃?”舅妈深情地说:“五寨肉圆,倾注了我太多的感情,现在,它如我的孩子,我身上的肉,我如何能抛弃?”小舅又接着说:“很多顾客,已经成为我的朋友,他们都很捧场,很照顾我的生意,趁我身体还硬朗,我不能让老朋友吃不上原汁原味的手工五寨肉圆啊!现在,市场上很多是借助现代化生产设备,实现了更大规模的肉圆生产,但我还是用手工捶打,就是要把漳浦老师傅教我的手艺继续传承下去,也是为了守护五寨肉圆的地道风味。”小舅拂下额头又动情地继续说:“有个领导干部模样的顾客吃完肉圆后紧紧拉住我的手说:行行出状元,你就是这一行的状元啊!”小舅听得是热泪盈眶啊!这明明是顾客对小舅的手艺的最高肯定和赞许哪!

是啊,四海烟火气,不及乡火味。

现在,走进县城大街小巷,“五寨肉圆”店遍地开花。在肉圆森林里,肉圆有了新玩法,年轻的思想与记忆的味道碰撞。商家绞尽脑汁挖掘食客们的不同味蕾,采用各种馅料来丰盈肉圆自身的滋味。因此就诞生出以香菇、玉米、萝卜、虾仁等等为新佐料的肉圆。再者肉圆蒸、煮、炒,多元化的烹制方法,也确实提高了肉圆面对不同的味蕾时的适用性,体现了对更广阔发展未来的追求。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演化,对“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已不能仅仅满足于果腹,而是将其看为一种享受,在“食”的过程中,去体会那种无法言喻的美妙感觉。透过五寨肉圆融进万家灯火,可以发现,传统美食的延续在于放低身段,简化自身,守正创新,如此才能紧握人们的舌尖滋味;在于走进人心,树立文化记忆,如此才能够让人食时有味,忆时有情。

不管时间变迁,不管肉圆几多变幻,小舅亲手捶打成的软嫩弹滑,嫩而不柴的“五寨肉圆”始终流淌于我的心间。人间烟火,情牵所至,蓦然回首,如今多少唾手可得的东西,未必味道亲切如初!

现在,当我每次去小舅的肉圆店时,常会看到小舅在店里没有顾客来光临的时候,他总是利用这个闲暇之余津津有味地看起书来,甚至边读书边做笔记,甚至写读后感,最后,把读书笔记誊写得工整贴上墙(小舅的钢笔字挺漂亮的)。我笑着问:“小舅,你现在那么爱看书,是要把以前没有读书的时间补回来吗?”小舅从书本里抬起头来回答我:“让你说对了!以前忙着做生意,顾客盈门,根本没有时间读书。人是不能没有读书的,不读书头脑就会僵化,与社会就会脱轨。现在来店里的顾客都是文化人,他们更喜欢边品尝我的肉圆手艺,边听我讲古,或与我谈古论今,我们都相谈甚欢。那些小年青都夸我是个有文化的肉圆师傅呢!”小舅眉开眼笑地说,他额头上的皱纹早随风而去了。

当我要离开小舅的肉圆店的时候,看见店里的顾客已经把一大碗肉圆连汤一起清盘了,但还恋恋不舍地抬头欣赏墙壁上小舅请人绘画的他开在五寨中溪圩的那间竹房肉圆店和小舅贴在墙壁上的读书笔记,始终久久不肯离去。

我若有感悟,小舅是把文字捶打进跟他朝夕相处了40年之久的五寨肉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