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552期>正文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作者:⊙朱隆庆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张艳珍  日期:2024年09月09日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表达了无数学子对老师的崇高敬意。今天,我又情不自禁地哼起了这首歌,那一帧帧难忘的画面,那一幕幕动人的场景,鲜活地跳跃在我记忆的湖泊里,老师就是湖面上那朵最美丽的浪花。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庵下读小学的时候,他是我们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他叫曾诗彬,我们都称他曾老师。

曾老师来我们学校任教时,刚步入不惑之年。虽说他是民办转正教师,但他潜心研究教学,博览群书,课堂四十分钟很精彩。记得一节作文评析课,一位同学在习作里写道:“他脸色灰暗,很像木炭。”曾老师说,这个比喻言过其实了,不够贴切。他当时为那个同学改成如下的比喻句:“他容颜灰暗,在阴天可以与周围的天色和融无间,是头等的保护色。”当时班上掌声一片,这个句子实在妙极了。

曾老师不仅课上得精彩,也是讲故事的高手。最让人期待的是每天下午放学后的故事会了,曾老师像往常一样,站在讲台上为同学们声情并茂地讲故事,他讲起故事来很投入,从不照本宣科,抑扬顿挫的语调,娓娓道来,朴实无华,让同学们代入画面感。时隔三十年,我仍然记得一些故事名称,如《幼女斩蛇》《长发妹》《抗日小英雄王朴》《三把斧头》等,这些故事有的彰显惩恶扬善,有的告诫为人要诚信为本,有的则是弘扬英勇果敢的光辉形象,不一而足,我们从小耳濡目染,是曾老师教我们学做一个善良诚实有正义感的孩子。

曾老师讲故事很有方法,有时讲着讲着,在惊险悲壮处,他便戛然而止,让同学们猜一猜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讲完故事会让我们续编。我们听得如痴如醉,有的同学托着下巴侧耳倾听,有的同学瞪大眼睛,张大嘴巴,有的同学正襟危坐,闭目沉思。但大家不免提心吊胆,怕他提问,一旦回答不上来,他会罚我们讲故事。也许后来我喜欢上文学,并在文学领域小有成就,与他当年的启迪教育是分不开的,文学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曾老师在这方面给予我很好的滋养。

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连环画,但家徒四壁,我不敢奢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画册,山乡小镇又没有图书馆。曾老师得知我的窘境后,毫不犹豫地借给我珍藏多年的60册《三国演义》连环画,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每次看书前,我总是先把手洗干净,再投入到金戈铁马的情境里。不出一个星期,我就把这一箱连环画看完了,当我把书本郑重地还给曾老师时,我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不曾想,他无意间问了几个小问题,我不是回答错了,就是张冠李戴,得知我读书囫囵吞枣,他委婉地批评了我,一时让我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后来,我看书再也不敢马马虎虎了。

山乡的冬天异常寒冷,当年的教学环境远非今天可比,教室是水泥地板,还有几扇破旧的木窗户,冷风从窗户和屋顶瓦片的缝隙灌进来,我们个个像缩头乌龟一样,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曾老师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份钱到小镇上购买透明的塑料薄膜,那层“窗户纸”带给我们的又岂止是温暖啊!

冬去春来,冰消雪融,山村早已是一片姹紫嫣红的世界。春和景明,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同学们到野外春游。有一次,我被曾老师委以重任,他拿给我二十三块钱,说这是给每位同学准备的春游小礼物,让我利用星期日买些水果、饮料等。我把钱放在书包的文具盒里,当我来到小店时,盒子里的钱却不翼而飞了,我急得大哭起来。曾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向我详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那天,他步履沉重,但还是和颜悦色地对着全班同学说:“这二十三元是哪位同学不经意间拿走了?也许这一点钱只能给这位同学买点零食,喝几瓶可乐,嚼几块糖果,但你却从此沾染上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要记住,不是我们的东西不能要,一旦这次你得手,那你还有下次伸手的侥幸心理。我想,这位拿走了钱的同学一定会深思熟虑,把钱‘送’回来。”果不其然,星期一的早上,在我的桌子的抽屉里有一团纸,二十三张的钞票静静地躺在纸里。后来,曾老师偶然间告诉我并要我替他保密,他说那个周末去家访,了解到一位同学的奶奶生病了,这位同学的家境贫寒,却出手大方,买了三瓶的水果罐头给他的奶奶,手头还有十多元的零钱,也许就是他拿走了钱吧。时至今日,我也无从知晓是哪位同学拿走了我手中的钱,但曾老师的做法让我深感敬佩,他维护了那位同学善良而又脆弱的心。

时间一打盹,晃过三十年。如今,我也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当我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们传授知识,进行理想教育时,不由得想起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尤其是曾老师,他的精神是一束永不熄灭的烛光,虽然他已退休多年,但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指引着我前行的道路……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此心昭昭,日月可鉴。我愿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勇担时代重任,为山区的孩子播撒希望,努力成长为“山中教坛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