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间游戏
临街,有好几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小孩,我们一同就读于小镇上的老牌小学。他们中,有像我家一样双亲一齐操持着小成本营生的,也有父亲一方为干部职工,母亲则兢兢业业看顾家庭和铺面的。在青涩懵懂的少年儿童时期,我们对财富地位之类的“高级”词汇还缺乏概念,对差异化的经济状况没有清晰准确的认知,对彼此家庭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家中有几口人、客厅房间的布置、谁拥有的玩具更多更新潮的程度。由于都在同一条街开店营业,想当然地认为大家的经济条件也应处于同一水平。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亲昵得如同兄弟姐妹。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奇妙的缘分。
被“放养”的小不点们集结在街头巷尾,一副煞有介事的模样筹划着今天要玩的角色扮演游戏,谁扮哪个角色也有逻辑可循。结合商业街“崎岖”的地貌,还带着些“益智策略”和“动作冒险”的意味。警匪大战、家庭伦理剧、武侠大片、童话故事、海底世界……几乎把电视上看过的剧目以及想象中的故事都编排过了。想象力和精力都异常丰富的童年阶段,我们穿梭于石板路的主道和巷弄间追逐笑闹,用自己特别的方式短暂体验了不同角色的浓缩人生。如果大动干戈的“真人秀”玩累了,玩腻了,还有诸多选择:动画片、连续剧、棋牌竞技、芭比扮装、新潮玩具……打发时间的消遣方式只多不少,小伙伴们随时随地都在发掘新鲜玩法和游戏。今天玩什么?主要看集体投票的结果,以多胜少,有商有量,当然偶尔也有争吵和打闹,不过都属于“街头打完街尾合”的孩童式直率交流。
直到街上传来了各自家人们连名带姓的热切呼唤,这才依依不舍地向对方道别,挥手时还不忘约定明天的节目。回望彼时的街区生活,虽算不上经济良好、财富自由,想要的玩具和公主裙得用相当的成绩与名次来交换,还要时常揣度大人的脸色;也算不上全然的无忧无虑、幸福美满,长期缺乏父母的有效陪伴,同时还要独自面对繁重的课业,小小年纪就常常为自己莫测的未来发愁。但好在,有这么一群年纪相仿、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与他们玩乐嬉闹的时光里,我能够暂时把烦恼抛诸脑后,伴随着我的焦虑、不安和无助等负面情绪也渐渐地融化在一个个令人开怀的玩笑里。是否他们也有相同的感觉呢?我们在一起时,彼此间心照不宣,谁也不曾主动提及那讨人厌的“学习”,只顾着制造有趣的游戏、真挚的笑容与纯粹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