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冈树:战火中的坚韧与希望
欧寮村,地处平和邦寮山腹地的小山村。在那革命烽火连天的时代,在这里播撒下革命的种子,一夜间,熊熊的革命烈火在这里燃烧,欧寮一夜间成为远近闻名的革命圣地,连这里的草木都打上了红色的烙印。
站在欧寮村高处,可见村子周边绿植葱茏,树绿花香,民房的墙面都绘着“红色”壁画,村部左侧是靖和浦苏维埃政府机关旧址。1934年3月18日,靖和浦边区苏维埃政府在欧寮村成立,同年8月,隶属于中共中央的中共闽粤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与欧寮相邻的邦寮山召开,并正式成立中共闽粤边区特别委员会,开创了纵横五六百里的闽粤边革命根据地。特委所辖红色区域有饶和浦诏苏区、靖和浦苏区和潮澄饶游击根据地。
相比外面的高楼大厦,欧寮村显得格外质朴和静谧。从村部边上的黄土路一路向前义路村邦辽山,可见五棵蓬勃茂盛的青冈树。远远望去,宛如一幅壮阔画卷。沿路的那棵青冈树长得特别粗壮,树的主干挺拔入云,枝干苍劲虬曲,黝黑的树皮布满青苔,或深或浅的凹痕,似是诉说那一段峥嵘过往。
在场的人们都忍不住伸手轻轻触摸粗壮的树干,凝结着岁月沧桑气息的青冈树,气势依然昂扬,躯干依然挺拔,树上的凹痕结实、沉重。那是抗日义勇军奋斗过的足迹,树的背后是革命儿女浴血奋战的缩影。
“特委成立后,欧寮从此成为中共闽粤边特委所领导的党组织及其武装的重要活动区域和最坚固的根据地,也是我们闽南地区政治、军事斗争的一面旗帜,而在青冈树下,我们成立了漳州人民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
在青冈树边,立着一块红色的牌子,牌子上的文字,至今仍在向世人述说当年的沧桑过往。1936年7月,为了便于统一指挥闽粤边区日益兴盛的各地抗日义勇军,形成强大的抗日声势,中共闽粤边特委在平和邦寮正式成立漳州人民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下辖四个大队,共有1000多人,其中靖和浦根据地有三个大队九个中队,云和诏根据地有一个大队四个中队。各地抗日义勇军除了配合红军主力部队开展反“清剿”行动外,还时常在游击区打土豪、攻炮垒、除汉奸,积极参加没收、抵制日货的斗争,广泛开展公开的抗日救国宣传,组织抗日救国会,成为闽粤边区抗日的生力军。1937年7月,根据中共闽粤边特委与国民党157师签订的关于合作抗日的六二六政治协定,部分抗日义勇军与中国人民红军闽南抗日第一、第三支队一起到平和小溪进行整编,对推动闽粤边区国共抗日起到了积极作用。
顺着光的方向,视线延伸向青冈树的前方,“老区精神永放光芒”的字眼随着青绿的山峦熠熠生辉,逼真的铜人雕塑静静伫立,仿佛在向过往行人诉说着欧寮村坚韧的拼搏精神,成为激励人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岁月能改山河,而理想和信念却是前进路上的“压舱石”。1938年2月,中共闽粤赣边省委代表谢育才在平和坂仔召开会议的时候宣布将闽粤边特委改为中共漳州中心县委,随即中共闽粤边特委所领导的队伍一路从欧寮、峨眉山、乌山等地出发,到坂仔集结,在小溪的中山公园进行整编,在龙岩白土举行誓师大会,奔赴北上抗日。至此闽粤边特委很好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欧寮村战争的历史从来都不是史实和数据可以说得清楚,历经枪林弹雨,那是鲜活的刻印,是人们反复打磨的集体记忆,启示的是当下,照耀的是未来。
在欧寮村,正是有了这些团结抗战的人们前赴后继,才能迅速汇集起气势磅礴的力量,为推动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如今,青山掩映下的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旧址显得特别古朴。老一辈那段红色岁月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可是革命先辈在这边留下的光辉足迹,每一处都值得人们瞻仰,缅怀。沿路两边灯杆上“红色欧寮”四字十分醒目,那抹红,穿越硝烟与战火,见证苦难和辉煌,更是展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历史画卷。靖和浦苏维埃政府机关旧址内陈列着许多革命文物,墙上贴满了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一张张黑白图片在人们的眼前呈现,诉说着曾经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令人顿生敬意。还有那棵记录着红色征程的青冈树,这是一棵活的革命“文物”,青冈树用自己的树龄将铿锵的步伐定格在岁月深处,承载着民众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沉淀与荣耀。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经沧桑而巍然挺立,长青而不衰,与山川河流同在。青冈树,那是光荣岁月留下的精神遗产,是一个时代的希望,也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战火中的坚韧与希望,深受欧寮村民的拥护和爱戴。
青冈不老,旧址无言。追溯欧寮村的每一片砖瓦,脚踩这里的每一寸热土,曾经硝烟弥漫的村庄如今变得宁静祥和。房前屋后绿树掩映,来往村民透露着幸福的笑容。五棵青冈树也依然枝繁叶茂地生长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着蓬勃发展的新气象。无论经受怎样的考验,青冈树始终不曾褪色,傲然挺立的形象如守卫家乡的哨兵,履职尽责,守卫着这一方百姓的安宁生活,令人敬仰。岁月奔涌向前从不停歇,回望那段烽火岁月,让我们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并汇集成无限崇敬的言语,革命先烈们的精神永垂不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冈树映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辉映当下,穿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