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的古桥
铺桥造路是交通人的天职。工作中不免说桥谈路。现在我对过去的古桥仍印象深刻。我从孩提时代的溪上“石墩”走到新时代的“天桥”,深知桥的重要意义。
平和的古桥种类繁多,有蹬步桥、独木桥、木梁桥、石梁桥等。平和石桥的建筑史始于元代。据旧县志所载,平和县的12座石梁桥、石拱桥为元、明、清时期所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公路建设和现代化公路桥梁的兴起,古桥有的早已废弃,有的已被公路桥取代,有的至今仍保持旧貌或残存遗址。
平和的古桥原先为“石跳”,年纪大的人都会记得过去过河的“石跳”,旧时代居住在溪边的人过溪都会走石跳。所谓“石跳”也是桥。有人叫“蹬步桥”,也有人叫“石蹬桥”,俗称“溪跳”,农村人简称“石跳”。自古以来它遍布全县境内山村浅水的溪河上。石跳虽说是桥,实却无桥面。石跳(蹬墩)高一般50至70厘米。“桥”的长度不一,依河面的宽度为准。走过石跳的人都有经验,便知道当河水超过蹬墩时,人就不能过石跳,不然会有坠河的风险。石跳这“桥”一般都竖在溪坝上。它以排列有序的蹬墩构筑一道直线或蜿蜒的靓丽风景线。当溪水从溪坝蹬墩夹缝顺流流淌时,坝下常会形成一片小小的水花瀑布。瀑布冲浪似鱼塘的增氧机形成滚滚的小波浪,产生水上氧吧,这时常会诱惑一群溪鱼在此“吃氧”。
我曾从一张旧照中看到过石跳的生动场景,那应该是大溪镇寥安村从车田巷至梅山溪的石跳,照片中一片白茫茫的河面浮出一排呈直线的五六十个石墩,一位姑娘赤脚蹬石跳过溪到对岸农田劳作,留下一幅难以忘记的图画。
石跳也是我无法抹去的记忆。我上中学时,校园边有一个叫“马跳村”的水塘,是同学们玩水的好去处。那个石跳浮出水面较高,脚不易沾水。这处石跳就成了我们这帮熊孩子的炫技场,常有人在石跳上比谁跳得远。如今这里的石跳石墩依然健在,成了村庄一景。
小时候过溪除走石跳外还有独木桥。可是,独木桥走起来比石蹬桥更危险,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溪里去,需要很好的平衡能力。平和的独木桥一般用一根木梁架设于溪谷两岸,供人耕作通行。乡亲们都要练就挑担过独木桥的本事。胆小的我怕踩不稳掉桥下去,常飞速冲过独木桥,这招我百试不爽。独木桥现已难觅踪迹。记得崎岭乡溪头村的半溪社,到上世纪90年代还保留着一座沿用数百年的老独木桥,桥桩插于沟谷两岸的石孔中,上铺一木板供人通行。
相较独木桥,独板石桥更经久耐用。记得老家有一座长约五米、宽约一尺的石板桥,每当我走过这座石板桥,都会加快脚步,只认真看桥面,不敢四目张望,过小桥依然不敢停留半步。但有一次,看到一位盲人要过桥,我担心他一脚踩空,不知从哪里来的胆量,竟上前牵他过桥。
旧县志载,平和境内的古代石桥有:洪濑口的员济桥、黄庄的石阴桥、五寨的观音亭桥、小溪的琯溪桥、崎南角山的新路桥、县北的上淡桥、崎岭的合溪桥、长乐的龙岭背桥、县西渔鼓溪桥和五寨的径口桥共12座。这些旧石桥有的已没有痕迹了,有的至今仍保留着旧桥遗址,明代所建的石桥有芦溪秀芦石拱桥和五寨观音亭石拱桥。让我记忆尤新的是五寨与石榴交界处那座“观音亭桥”,因桥端建有一座观音亭庙,俗称“观音亭桥”。几百年来,这座明代石拱桥一直是平和连通漳浦两县的一处交通要道。
随着时代发展,到了上世纪,石桥又改建为公路桥。平和的公路桥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桥址在县城中东街通小溪平溪面上,也就是现在的东风桥,取名“林家桥”。后为纪念王阳明创建平和县,又改称为“阳明桥”。
新中国成立至1993年。平和共修建公路桥302座。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东风大桥、南山大桥、宝丰大桥、琯城大桥、九峰西门大桥等。一座桥,记录着不同的悠悠岁月,也融入了平和传统历史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