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鼎金垣马堂城
“巍巍狮峰峙灵通,双龙戏珠结马堂;覆鼎金垣育俊秀,清河张氏铸辉煌。”在著名风景名胜灵通山南麓,有一个被人称之为“覆鼎金垣”的“迷宫村”——传统村落马堂城,风景如画,人文厚重。
马堂位于双马平原一小圆形山丘上,中间高,四周低,这整座山看起来是半圆球,更像一个倒扣的圆鼎。马堂人围山筑城,形似鼎盖,谓为“覆鼎金”。远观马堂,南靠后龙马堂山,前瞻双马平原旷野,最北边则巍巍耸立着灵通山狮子峰,狮子峰分支两脉,一脉沿倒地旗—火烧山—坪塘山,跨过出米石岽—大陂㣧-雷打石—土狮子—乳仔山;另一脉沿倒地旗—峰山下—客寮,翻过占厝岭—将军经—龙陂—山塘美—上南山,两脉蜿蜒延伸,最后相交汇于马堂后山杨梅岽,似双龙抱住圆圆的“覆鼎金”马堂城,真可谓“双龙戏珠”,风水宝地。
近看马堂城,城郭呈不规则椭圆,周长约有2400米。城基或乱石堆砌,或有条石垒成,高约5米,上面再建民房,均为两层,约有500多间,城背墙上不留窗户,却拓有枪眼炮孔。我们沿城郭走了一圈,的确,马堂城设有5个大门,分别是东门、南门、西门、北门、水门。古人云:一门为寨,二门为堡,三门为池,四门为城,而马堂有五个门,称“城”名副其实,绝不为过。
走进城内,楼内房子依着犹如一口倒扣的圆鼎的小山而建,中间高四周低,层层叠叠,密密麻麻,无统一造型,也无统一坐向,可是错落有致,巷巷相通,户户不堵,街路上皆由大小不一平坦而光滑的溪卵石铺成。这些古民居外形、设计格局大致相同,极具迷惑性,而且房屋都是依地形而建,没有统一朝向,外加小巷子狭小逼仄、路网错综复杂,外人置身其中很容易丧失方向感。不过,马堂城内还有几幢建筑比较有特色。一是张氏家庙。位于马堂城东门内,始建于明万历廿九辛丑年(1601),历经多次修缮,古朴依旧,宏伟壮观,为安厚境内最大的祠堂。其建筑规模较大,木构件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二是关帝庙。位于双马村马堂社的井下科,始建于明乾洪武年间,有六百多年历史。该庙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前为门楼,中有天井,后为正殿,二进三开间,庙容巍峨,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别具一格。三是英灵庙。位于马堂城外西侧,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也有六百多年历史。该庙坐南向北,砖木结构,二进三间,小巧玲珑,古朴壮观。
马堂城是张姓族人的守祖聚居地。马堂开基祖文通公原是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乡红花下人氏,讳百五郎名旼贵,谥文通。文通公生于元末,时值社会变革,兵戈四起,他自幼避难逃生,奔波异地他乡,拜师学艺,长以打铁为业,到处谋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他游业到闽南大峰山下,察得马堂地场,后有靠山,前有旷野,尤其小名“鉄寮窠”小山,酷似圆鼎,乃“覆鼎金”风水宝地,定会地灵人杰长发其祥。于是,他携妻南徙,开基马堂。先是打铁,后亦务农,亦工亦农,逐步起家。开基不久,文通就育有四子;四子再繁,孙子翻番;又过百年,人口过千。时至今日,六百来年,马堂张氏,枝繁叶茂,瓜瓞绵绵。据2013年6月统计,留守本村还有648户3216人,播迁本镇周边东川、东寨、大坑、马三、田径等13村就有2.62万人,占全镇人口的42%;就近迁徙的,分居在闽粤两省六县八镇五乡42村186社,人口达52688人,仅平和本县内就有马堂张氏4万多人。故而言之,马堂张氏是安厚镇最大的一大望族。
马堂张氏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说,马堂人都特别崇尚马,每年元宵,马堂村一带都要扎马灯迎元宵;每年正月十七赶集日,马堂村都有骏马游街这一保留节目。正是这种尚马精神,马堂人堂正做人,踏实做事,兢业读书,勤恳治家。如将军百战沙场,金戈铁马;如战士英勇奋战,雄姿英发;如客家随意而安,四海为家,奋进奋斗,坚韧不拔。因此,马堂张氏以马为尚,朝气勃勃,人才辈出,文风鼎盛。明清以降,科举蝉联,先后产生7个进士、12个举人、28个贡生、62个秀才,群贤荟萃,济济一堂。八世张一栋,首建奇功,万历丙戊,进士及第,官至户部主事,授封中宪大夫;九世张煤明,万历甲戊,中式举人,曾任光禄署丞,官至龙溪县丞;十世张其猷,康熙丁卯,科中举人,后赐同进士出身;十一世张诚轩,崇祯年间进士,授户部郎中之职,诰赠奉政大夫;十四世张觐光,光绪庚辰,进士及第。还有十四世张士凤、十五世张瑞龙、十六世张维垣、十七世张择精,不是进士出身,就是举人秀才,举不胜举,罗列不殆。近代,张佛寿被诰封蓝翎,领衔五品,参政同知,奉政大夫;后居印尼,为国添彩。民国张启圣,乡贤一枚,曾任诏安、云霄警察局长,率员起义,为平和和平解放立下功劳。更有现代,渡台居彰化十四世祖德公裔孙、台胞宗亲张克辉先生,成为马堂后裔一位标杆式的俊杰,马堂张氏因此而更加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