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院落溶溶月
“梨花雪压枝,莺啭柳如丝。”春和景明,我行走在乡间小道上,踟蹰于潺潺的小溪旁,此时,家乡漫山遍野的梨花绽放,“洁白如雪,花香四溢”是最好的写照。远远望去,大地像披上了一件素色的轻纱,清新淡雅。在“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老家小院的那棵棠梨树是我心之所归,它承载了我所有美好的记忆。
奶奶说,这棵棠梨树是她和爷爷结婚时种下的,后来,祖父在一次外出做生意途中,不幸染病客死他乡,奶奶终日以泪洗面,梨树便成了她的精神寄托。
最让人惆怅的是阳春三月梨花绽放的季节。“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洁白如雪的梨花,清雅绝俗,清明风起,点点飞洒,渲染出思念的轮廓。奶奶说:“每年花开时节,唯有任思念随着梨花香萦绕在小院。待到果实累累时,让思念随果香充盈于小院。”此时,奶奶都会精心地准备好供品,整齐划一地摆在茶几上祭祀爷爷,在清香袅袅中念念有词。稍许,她把香插在梨树头,在树枝上系上一根她精心编织的红头绳,绳子有多少,思念就有多绵长。小院起风了,梨花纷至沓来,院子铺上了一层洁白的花瓣,脚踩上去,飒飒作响。奶奶白发苍苍的头上,点缀着些许梨花,风缭乱了她的头发,她佝偻的身子,布满泪水的脸庞,让在一旁帮忙的我不忍直视。“两行清泪为思亲。”我想,奶奶是在思念她的老伴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重要的节日来临,奶奶总会伫立在小院门口,她像一棵挺脱的树,目光笃定,凝视远方。此刻,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她深情的目光里一定是思念远方那个永无归期的熟悉身影吧!茶余饭后,奶奶常常提起爷爷,自从她来到这个家,跟爷爷情投意合,十多年的婚姻虽然短暂,却令人刻骨铭心。爷爷在世时,主动挑起生活的重担,舍不得奶奶吃苦,一家人虽然过着拮据的生活,却也其乐融融,夫妻俩从来没有红过脸。
微雨清明梨花白,人间几多伤怀?那些带雨的梨花,见证着人世间的聚散离合,见证着人世间的沧桑无常。人有悲欢离合,花有花开花谢。即使人生有再多眼泪,有美好的梨花陪我们年年岁岁,也会让我们觉得人间值得。
转眼间,炎炎夏日来临。小院的梨树已是枝繁叶茂,枝头上的果实泛着绿色的亮光,在微风中晃动着小脑袋。白天,孩子们喜欢在树荫下玩游戏,看连环画;大人们喜欢在树下闲聊、吃饭。夏夜,小院风清月朗,棠梨树下俨然成了一个“天然月光会客厅”。傍晚六七点,大人小孩开始搬桌弄凳,在树下搭起圆桌,乡亲们围着小木桌散散地落座。一盏清茶、一碟花生米、几颗茴香豆……都是最好的茶点。他们一边品茗,一边高谈阔论,连树上、瓜架上的纺织娘都停止了歌唱,静静地倾听亲切的乡音,空气中传递着浓浓的乡情。孩子们在梨树间绑上拇指粗细的绳子荡秋千,有时也会到大人身边凑热闹,我最喜欢和奶奶在一起,虽然她大字不识,但是会唱山歌,歌里唱的是农民的生活,是人生的故事。“爱惜粮食”“勤俭节约”“不怕吃苦”“吃亏是福”“好人有好报”这些道理都是奶奶那时候灌输给我的。母亲和她的姐妹们在一起搓麻绳,为孩子们纳鞋底。他们和梨树,洒满月亮清辉的小院,构成了家乡一幅和谐、安宁的田园风景画。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后来,我离开家乡,远赴省外求学,离故乡愈远,思念的琴弦绷得愈紧,尤其是小院里的那一棵老梨树。当时,我读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故乡在遥不可及的地方,却能在故纸堆里的子曰诗云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梨花带雨”是异常美丽的风景,很多人用此来比喻美人落泪。林黛玉也在《咏海棠》里说:“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漫天的雪白总是幽寂,总比不过漫天的红来得热烈。后来,当我读到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突然物我两忘,深深掉进这诗情画意,久久不能自拔——这写的分明就是家乡的梨树小院。
“记忆的梗上,谁没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无名地展开。”如今回想起故乡小院的棠梨树,我觉得更多的是在品味一段时光,那既陌生又熟悉,温柔且缱绻的时光。
每一个爱上故乡的人,必当像鸟一样,飞往属于自己的山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