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簪花
簪花是中国古代人头饰的一种,也叫戴花、簪戴、插花,是将鲜花或其他材料制作的花朵,戴在发髻或冠帽上。簪花的习俗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繁盛于宋、元、明三朝,至清朝遽然式微。在唐代,周昉的一幅《簪花仕女图》,将明艳的荷花插于头上,尽显大唐簪花戴彩的风流。在宋代,簪花不仅是女子的装饰品,男子也开始簪花。苏轼就曾道:“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现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簪花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对簪花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影响,以泉州蟳埔女的“簪花围”最为“出圈”。蟳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古村落。这里曾经是繁荣的港口,商贾云集,船来船往,贸易兴旺。随着历史的变迁,蟳埔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渔业为主的村落,村民们以海为生,辛勤劳作,创造出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作为蟳埔村的一项独特的文化习俗,蟳埔女的“簪花围”尤为特殊,其制作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被誉为“东方古老的发饰艺术”。
“梳头头髻圆,爱美蟳埔姨。阔腿大裾衫,头发插欹欹,插欹欹……”一曲闽南语歌曲,将泉州蟳埔女子头戴“簪花围”的美丽情态勾勒出来。据说蟳埔女从孩提起就把头发留长,有的甚至和身高一般长,成年后就将头发盘于脑后,系上红头绳,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根“骨髻”,另用鲜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再以发髻为圆心,圈戴在脑后,俗称“簪花围”。“簪花围”是不留刘海的,要保持额头的光洁整齐,便于蟳埔女劳作中随时整理发型。“簪花围”上的鲜花会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是白色或黄色的素馨花、茉莉花、含笑花、玉兰花和菊花等。接着在髻心周围、左右对称插上几支大红、桃红艳丽的簪花、绢花或鲜花,整个头上打扮得犹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园。有的还在左右两边,各插上金或银制成的双脚发钗或者梳子。平时只有一、二串就可,每逢喜庆节日则会围上四、五串之多,有的还选一、二朵美丽的鲜花用镀金珠子针插在头髻上,使整个头髻花团锦簇、美丽芬芳。
“今生簪花,世世漂亮。”对于蟳蜅女来说,美丽不仅仅在于发型和容貌,还有内心的“漂亮”。灿烂如花,也是她们对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海风轻抚,万花齐舞。只要有花开,生命就不会与黯淡为伍,生活也会变得鲜活多彩。对蟳埔女来说,簪花不仅是一种风俗,也是泉州海洋文化的缩影,更是一种对幸福生活和东方美丽追求的表达,是对家人的祈愿。蟳埔村世代以渔业为生,花代表了生命力和希望,蟳埔女把花簪在头上,期待出海打渔的家人平安归来。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个性化体验的需求,泉州“簪花围”如今已成为了一个热门的非遗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体验。这个暑假我也成为了众多游客中的一员,尽情地体验了蟳埔“簪花围”带来的无限魅力。那种把鲜花插在头上的美感瞬间溢满内心,尽管妆造需要花上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但是装扮后身着汉服的自己仿佛是从古代穿越而来现代的,是那么与众不同,独具风采。出了簪花店后穿行在蟳埔村的古厝,街头到处可见头戴簪花的游客,放眼望去那一刻蟳埔村如同一座“流动的花园”。虽然七月的太阳毒辣得很,但大家好像都不畏惧,撑着伞依然能够热情不减地在街头巷尾听从摄影师的指挥摆着各种姿势和动作,只为能在这“以花为生,以蚝筑宅”的蟳埔村定格下最美的自己,留下美好与祝福。
“一念簪花,一世无忧。”泉州蟳埔簪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传统文化的代表。通过簪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看到了古老与时尚可以在生活中毫不违和地交汇,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之中感受中国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