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草木之美与人生哲理 ——读黄水成的《风吹草木香》
黄水成的新书《风吹草木香》(2023年5月,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款款向我们走来,手捧这本散发油墨香味的新书,绿色的封面上,蜜柚花含苞待放,似乎就要张开花瓣吐露芬芳,我仿佛闻到了蜜柚花那醉人的香味,顿感心旷神怡。
本书分为:“站如一棵松”“我家门前一棵树”“一树花开十里香”“恐龙的食物”四个小辑,共46篇,每个篇章抒写一种植物,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松树、青冈树、榕树、香樟树、茶树、漆树、椿树、紫荆树等;有芳香四溢的灰莉、蜜柚花、水仙花;更有艾草、益母草、鱼腥草等具有药用价值的草类植物等。读完这本书,我不禁佩服黄水成对周围事物观察的细致以及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植物与人类不同,它们每天在自己的位置上散发芬芳,吐露自然气息,接受人类对它们的熟视无睹及各种行为。我每天外出,不知曾经和多少草木擦肩而过,却从没对它们进行过细致的观察,而同样的植物,在黄水成的笔下,却如此生动有趣,不仅焕发出草木的自然之美,更充满了人生哲理。
抒写草木之美
本书中所描述的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如邻家的孩子,亲切自然。黄水成以诗意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棵棵植物,他赋予这些植物如人类一样严谨、伟岸,让它们以笔挺的身姿站在读者面前。例如,在《站如一棵松》里对松树的描写:“它就像一个旷古的侠客,除了天空,一切都不放在心上。在天空下,它把自己站成标本。”《那一棵青冈树》则是这样描写:“浑身上下到处都是紧绷的肌肉,这棵树活得筋骨毕露。”而《红椎林》的描写更是生动:“它们肩并肩、手挽手,交错而起,结成一片密不透风的红椎林世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对这些植物倾注了更多的关注,深思植物在我们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人类所做的贡献,让读者沉浸在草木所散发出的独特的形态和气息中,带给读者全新的认识以及美的享受。
在书中,黄水成不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历,而这些生活片段的描写,同样唤起我内心深处遥远的回忆,让我倍感亲切。一个不经意间,我的思绪就漂回到那个在山上摘“多泥”“桔杻”“盐肤木”“菝葜”等野果吃的情景,想起读初中时母亲带着我和姐姐到山上割“芒萁”,那浓密的“芒萁”深处,经常会突然飞出一只鹧鸪,在我们身边蹦跳……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可以带给读者天马行空的遐想,这些真实生活状态的描写,对年轻的读者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而对于同辈人而言,则是触动情感的那根弦。在书里,黄水成以丰富的笔触、饱满的情感,抒写了草木之美。
朴素的人文关怀与警醒的哲理思考
黄水成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及敏锐的洞察力,去看待身边的万物,他把树当人,以花拟人,写出人与草木的“通感”。他在《香樟树》中写道:“有一天突然来了一拨人,经过一番考量,把我领到很远很远的陌生城里去生活。故乡的山山水水从此装进我的梦境里,每一滴微凉的露水都是思乡的泪珠。在异乡的街头,孤单的你必须以一棵树一般坚挺的身躯,去迎接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在《行道树》里,黄水成又是这样描述的:“说起这些行道树来,比那些森林里所有的树都来得幸福,从出生到长成都时时有人管,有人呵护,甚至受到最好的保护。但它又是最不幸的树,它得完全按人的意愿来生长,容不得它有半点撒野。”表面上写的是生长在城里的树,但是,生活在城里的人何尝不是如此呢?
黄水成甚至赋予这些植物以人的品格,礼赞了生命的韧性,充满警醒的哲理思考:“有品格的人,都心怀一棵松。”(《站如一棵松》)“在喧嚣的尘埃中把伤口包扎,始终生机盎然地站在马路上。”(《行道树》)“草木无言,它们却在意外受伤中坚强站起,竭尽全力长成一棵树的模样,让人读懂了一棵香樟树的坚强。”(《这排香樟树》)……作者把树木的生长比喻为人的一生,我们历经一生,不仅要经受风吹雨打,更要经历狂风暴雨,受伤了,舔舔伤口继续前行。这些草木活着的姿态,给予我们活着的力量,成为一种精神高地,其不随意低头的坚强品格带给我们生命的激情与力量。它告诉我们一个哲理:无论波折也好,痛苦也罢,我们始终要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例如《房顶上的小树》的题记写的:“如果你是一棵树,就应该努力并快乐地生长着。”
矢志不渝的乡土情怀
通读《风吹草木香》,发现黄水成对书中一草一木都饱含深情,或许这和他的成长不无关系。黄水成出生在绿水青山的平和西部山区,作为一个山里娃,他始终忘不了故土,忘不了自己的根,《故乡的枫爷爷》《多泥》《牡荆》《艾草》《益母草》等,用大量篇幅书写童年的草木,既是对草木的礼赞,更是他矢志不渝的乡土情怀。这种乡土情怀,显然还有另一重考量,从农耕文明跨入数字时代,乡土在哪里?当下许多城里的孩子连韭菜与麦苗都难以分清,正因如此,作者有意在书中铺设了一座桥,以此激发读者的兴趣。当然,书中包含的科普知识,不妨看作是作者对乡土另一方面的补充。
在这本书里,黄水成为我们塑造了一棵棵坚强、韧性的草木形象,文如其人,这也正是黄水成奋斗历程的写照。2001年,黄水成从部队转业回乡后,先是被安排在县广电局当一名外线工人,由于从高处坠下造成腰椎压缩性骨折,不适合继续担负高强度的外线工作,单位调他到播出部当值机员。对命运的不屈从,使他在单调的工作之余,不断看书、写作,后来,他又被调到新闻中心当记者,勤奋工作之余,他挤时间创作,在《十月》《西部》《山花》等各大报刊发表大量作品。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草木有着深厚的情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不乏对草木的描写:“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我行其野,芃芃其麦……”在平时工作生活中,黄水成以记者特有的职业素养,对这些草木进行仔细观察,并和这些草木建立了情感,探寻人类与这些草木的某种关联,抒写它们不一样的经历和故事,于是有了《风吹草木香》这本书的诞生。
黄水成在为人处世上同样有自己的标准,他说:“做人当如《我家门前一棵树》中的盆架子,要有君子般的修养,每攀登一层楼就撑开一把伞来,为他人遮阴。”而在《这盆幸福树》里,黄水成希望哪怕是盆栽的植物,也要“活出草木的精神来……毕竟,与主人朝夕与共的植物,是主人精气神的写照。”
读完这本书,掩卷沉思,眼前是一幅美好的画面: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生活就是这般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