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531期>正文

清明至,草粿香

作者:⊙纪巧红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忻昊  日期:2024年04月15日

奶奶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全家分工提前准备着祭拜要用到的东西,我全程参与了草粿的制作。

草粿,也称清明粿。制作草粿用的草是艾草。艾草不但含有草酸,还含有丰富的挥发油等成分,这些物质可能使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促进消化和增强食欲。农村人家每年清明节前做草粿,摘艾草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常常要走很多山路,轻松地也要到田间小道边弯着腰去摘,一天下来早已腰背都酸。因为摘的人多,还要打听哪片山林田野的艾草多还没有人去过,抓紧赶过去,怕去晚了被人捷足先登。后来老妈干脆在自家柚子园里辟一隅种艾草,往后做草粿就不愁摘不到好艾草了。

艾草摘回家后,先拣出老叶,只留嫩叶及艾草芯。洗净后等大锅里水开,倒入锅中焯一会儿即可捞出,放到清水里去浸泡,这样可以减少草酸含量,使艾草的味道更柔和,做出来的草粿才不会有苦涩滋味。根据艾草分量,大概需浸漂两天左右,其间需多次换水,直到浸漂出来的水不再发黑,变清为止。

趁着浸泡艾叶的时间,把糯米淘洗干净,再浸泡四小时,送到作坊磨成粿浆。把粿浆用一张专门的“粿巾布”包圆了扎紧,然后吊起来沥出水分,这叫“挂浆”。为了更快地挤压出裹浆里的水分,老妈把整包粿浆放在一个特制的十字型的“粿架”上,再压上重物,一段时间后翻动翻动。这样过了一晚,粿浆终于变成奶白的粿块。这时把粿块掰成小碎块披放在竹匾里,再放到太阳底下晾晒。等粿块差不多晒干燥的时候,艾叶浸泡时间也到了,捞出控干水分后,可用刀切碎一点再放石臼里锤打成泥,现在很多人家用研磨机,即省时又省力气。磨好的艾叶与红糖一起下锅熬煮,不停翻动锅铲,直到糖溶化后,艾叶泥与糖浆完全溶合,便可起锅待用。

制过糖的艾叶泥含水量多,和晒干的粿块一起放进锅里搅拌,粿块会吸收艾叶泥里的糖水,这就是为什么要晒干粿块的原因。此时,真正出力气“揉粿”的时候到了。要把吸收了艾泥糖水的粿块反复揉按,这个步骤看似简单,其实最是关键。因为其间若是感觉粿块太硬了,要适当加点水,若是太软可再加点糯米粉。这样边揉捏边感觉,直到手感合适了,再把粿块放到石臼里,用木杵反复捶打,捶打时间越久做出的草粿越有韧劲。老妈说至少也要打够半小时,打到粿块外表发亮,看上去泛着油光,拉扯有弹性,不易断时才算完成。说着容易,其实干得满头大汗。家里没有石臼的全靠双手揉按就更加辛苦啦!

我负责捶打粿块的时候,老妈准备着馅料。花生馅买了现成调好味的。豆馅的买来去了皮的绿豆自己制作。提前泡水四个小时,捞出来隔水蒸熟,然后趁热用一个干净的布口袋装起来,抓紧袋口往案板上摔几摔,把绿豆瓣摔松软了,倒出后先放少量糖提味,再放入适量盐拌匀。因为粿块已经是甜的了,所以馅料就主打一个咸香。

粿块和馅料都准备就绪,竹叶也抽空洗净了。老妈往院子外喊了一嗓子,邻居婶婶、婶婆闻讯赶来帮忙。先拧一团粿块捏成厚一点的饺子皮样,放在掌心,舀入馅料包圆了,粿皮抹上一点花生油;最后用两片竹叶一上一下包住粿团,左右窄边要互相交叠压住,这样粿团才不会漏出;再把竹叶头尾往里折起,包成类似长方体状,包好后码进蒸屉里。包粿技术含量不大,包上几个以后就熟练了,开始进行流水线工作,其他人比较有经验负责包馅,只留我一人包粿。

还是人多好办事,边说边笑边干活,很快就把一大盆粿块包完了。看着蒸屉里一个个草粿挨挨挤挤又整整齐齐,内心升起一股成就感。此时院子里,老爸已经把大半锅水烧开,放上蒸屉后盖上锅盖,继续烧火。半小时后竹叶的清香四溢,老妈往锅里添了些水,让大火继续再烧半小时。这时已经能闻到淡淡粿香,勾得我有点坐不住了。老妈说还早着呢,又往锅里添水,往灶膛里添柴火。又过了半个多小时,院子里已经粿香弥漫,还隐约氤氲着艾叶特殊的草药香。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在平和过清明,第一次品尝艾草粿,现在回想起来犹记得当时的惊艳。

终于起锅了。热粿不是最好吃的,等退去热度,能上手时最适合品尝。掀开竹叶,露出细腻的草粿,入口之际那竹叶和艾草混合的独特气味,瞬间激活了味蕾。再咬下去是足够有韧劲的粿皮和咸香的馅料,甜咸适中,口感饱满,在齿颊间撞击出别样的美味。

农村人家做好草粿会互相赠送品尝,交流经验,放了多少艾草,放了多少糖等。我常听老人家评价谁家的草粿做得很“够工”,咬下去有牙印。现在终于知道所谓“够工”,就是下够工夫充分揉按、捶打粿块,还有蒸的火候也要够。

清明真是春天里最奇妙的节气,适合怀念,也适合相聚。我揣上几块草粿,去赴一场“以粿会友”之约。到了聚会地点,朋友拿出的都是包装精美的点心,相比之下我带的草粿则太过于朴实,放在一起略显“寒酸”,然而却是最受欢迎的。因为我们的“平和胃”好吃艾草粿,也因为即使是平和的年轻人,也多少知道制作艾草粿烦琐与辛劳。我带的是艾草粿,分明是满满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