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书屋
“崎岭无平路”,这句祖辈留下的谚语,一语道尽了崎岭的地貌。
一路上,我们不断地咀嚼这句谚语,汽车盘旋在崎岖山路中绕了小半个时辰了,还望不见尽头,忽左忽右,一个接一个急弯,车厢里的我们,身体机械地跟随着车里的音乐节奏左右摇摆。山路两旁都是柚子树。此时,已是柚子采摘的旺季,目之所及,可谓是“遍地黄金蛋,柚香冲九霄”。挂满桔黄色果实的果林似乎无边无际,无论从哪一个方向看,都是同样的样貌,看久了,有些索然无味,于是便不再对窗外的风景指指点点。山路并不宽,频繁地与载柚子的运输车擦肩而过,扬起一阵阵灰黄的尘烟,在急弯时,一不留神会惊得胆小的副驾驶人倒抽一口凉气。
“快看,竹鸡!”一旁的画友低呼一声,果然,两只彩色的鸟儿,扑棱扑棱地急急从车前方飞过,隐入了茂密的柚子林中。平和的生态环境日渐变好,经常在户外活动的人都知道,时常遇见野生的飞禽走兽已经不是值得惊讶的事儿了。
第一次到崎岭乡写生,其实是奔着那个传说中的“桥上书屋”而去的,也是第一次在这样朴实的山村中,见到这样突然出现的钢桁架结构、新颖长方形的建筑物。尽管设计师已经尽量用低调的土灰、土黄色彩来设计书屋的外貌,但处在这些极致古朴的土夯墙与鹅卵石的包围圈里的大山深处,仍然显得十分出挑。崎岭下石村,在闽南是很寻常的一个小村落,因这个“桥上书屋”而登上了热搜,蜚声国际。
只见那书屋,横跨一条小溪流,是屋也是桥。书屋的两端,若即若离地连接着两个圆形的常规土楼,状态也是欲言又止。
一般来说,一座土楼,居住的大都是同族同姓的百姓较为普遍,是一个族姓的聚集中心。乡村故事多,在我们左左右右观赏了一圈后,听到一位本地中年大叔在跟游客介绍:在旧时,这桥两端的土楼家族,因各种大小事情产生的纠纷与争执,日久便互为仇敌,遂划溪为界,互不往来。我们步入土楼内部,只见楼内虽然已经经过了一些修葺,但仍然有破败之象。我也是奇怪,早已人走楼空多年,人们津津乐道的大都是当年两族的怨与仇,却甚少有人提及当年两楼之间的恩与善。
在这样远离喧嚣的小小村落里写生,对我来说,着实是一种奢侈的精神享受。这大山里的花草树木美而低调,烈日的热浪似乎比山外多了一些清明,天空蓝得很不真实,云朵比我笔下的色彩还要厚重,小山溪里吹来的风,凉丝丝的,令人有了季节的错觉。偶尔有几个妇女或男人挑着木桶或者簸箕,状似若无其事地我从旁边经过,实则我已发现他们斜着眼睛,偷偷观察我的举动,羞涩又好奇。
取景、构图、打底……随着目光的四处打量,逐渐被身旁规整的菜园子给乱了心神,卷心菜、豆角、黄瓜、茄子,也种了葱与韭菜,郁郁葱葱,这花香、这泥土味、那蜜蜂、蝴蝶、还有小蚂蚁……似乎比画板更来得生动有吸引力。菜园子边上几间青砖小房子,住着一对老夫妻,七十岁左右的样子,坐在屋檐下静静地看着我的动作,好奇、拘谨、慈祥,观察了我好一会儿,老太太从屋里拿出了半个剥开的白肉柚子,递到我面前说来吃个柚子吧,自己种的,解解渴。相比于老头儿的沉默,老太太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像小山溪里的流水,涓涓涌出,最后谈及她山外工作的儿女时,我从她苍老的眼睛里,看到了光。
桥上书屋,他仿佛是一位来自遥远地方的支教老师,是希望的播种者,用他们的知识和爱心在偏远山区播下希望的种子,让孩子们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土楼的融圆,桥上书屋的方刚,伴着小山溪的涓涓流水,以书为媒,慢慢把过往的仇怨化解,乡情融融。
日落时分,夕阳的光洒在桥上书屋,竟一改白日里的灰黄,此时的它橙黄透亮,几个孩童在书屋中静静阅读,身影若隐若现。这夕阳下的“桥上书屋”,就像一轮五彩斑斓的彩虹,是架在山村里一座撒播文化知识、启迪生活智慧的桥梁,这是来自创作者的光与热,在这深山里,伴着清风,拨出优美的弦音与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