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529期>正文

拾荒记

作者:⊙周学艺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忻昊  日期:2024年04月01日

未曾想过,有一天我会拾荒,但这也并不意外。很多年前,我就有过。

小时候,把拾荒当作一种活动,因为这种活动,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在马路、田间、干涸的水渠游走。一边玩耍一边拾荒,童年的我,过得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

我最愉快的时刻,就是每每听到有人吆喝着,收废品咯,收废品咯,有没有破铜烂铁……他们有的是开着三轮车,有的是用扁担挑着箩筐,来走村入户收废品。我便将日常拾起的,还有家里一些不用的,或者是奶奶平时收集起来的纸壳等,通通拿来卖掉。

拾荒人的眼力绝对不是一天就培养得出来的,那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实践才锻炼出来的。眼角斜斜一瞟,就知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必理睬的。看到一件丢弃的宝藏,会有两眼发光的感觉。放学的路上,周末的空隙,我便一人在乡村田间上慢吞吞地游荡。这一路上,总有意想不到的东西可以拾它起来。

有时候,在干涸的水渠捡到一块铁块,那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在当时的认知里,觉得铁的重量大,价格高,可以卖不少钱。其实也不是捡来的废品钱能卖多卖少,感觉拾荒成了自己的一个爱好,与金钱无关。

更重要的是,那是一种劳动,一个过程。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拾起人们丢弃的无所用的东西,让它再次地被利用,从而变得有价值。也可以通过劳动,而换取相应的报酬。

拾荒人眼里的垃圾桶是一个百宝箱,充满了未知,又充满了富有。或许很多宝贝躺在那里,等你去拾起。让它从丢弃,到利用,变成了有价值。拾起它,收集它,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来到部队后,每次路过营区的垃圾桶时,看到丢弃在里面的饮料瓶和纸壳子,觉得太浪费了,有种想捡起来的冲动,但一直没有行动。直到我参加了一个公益活动,才有所行动。

拾荒慢慢成了一种日常,路过垃圾桶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去瞅瞅,去翻翻,里面有没有饮料瓶、纸皮壳。垃圾虽是一样的垃圾,可是因为面对它的人不同,它也会有不同的命运。但是每次的收获是不一样的,有时多,有时少;有时纸壳多,塑料瓶少;有时塑料瓶多,纸皮壳少。遇到办公室里垃圾桶的塑料瓶,也会捡起来带到堆放处的塑料袋里。拆完快递,包装盒不会像以前直接扔掉,我也会留起来,带到堆放处一起收集。

我平时大多是捡废纸壳,塑料瓶。即使是捡了揉成一坨的报纸也要把它平展开,夹在纸壳里,那些废报纸被码得方方正正,然后一摞一摞地用捡来的布条子或者尼龙绳捆住,整整齐齐地堆放在值班室旁的一块小空地上。即使是捡来的塑料瓶,我也要把每一只瓶子里剩下的水,或是有塞进去其他垃圾,都倒干得干干净净,绝不敷衍,以水充重,然后一个一个放进米袋里,压得紧紧的,米袋也整齐地排在纸壳旁。

拾荒的乐趣,除了是一个爱好,或是卖掉获得些许金钱报酬,这实际的欢喜之外,更吸引人的是,它永远是一份未知,这份未知藏在垃圾桶里。下一分钟里,能拾到的是什么东西谁也不知道,它是一个没有终止,没有答案,也不会有结局的谜,永远都有下一个东西遇到你,等你去拾起。

闲余饭后,操场散步,我也会去值班室转转,取个快递。准备出门时,顺便交代值班室的小兄弟,别忘了把喝过的饮料瓶子留给我,他们都会说好。我有时也会跟他们讲起,我在捡垃圾;我有时也会带他们参观我的收集地,展示我的劳动成果。

以前我会觉得拾荒丢人,拉不下颜面。等我体会出拾荒真正无与伦比的乐趣时,就是通过劳动换来的报酬,给到了需要的人。我在朋友圈里记录了我的拾荒日记,有时小有收获,有时收获满满,我都勉励自己,劳动最光荣,再接再厉。

拾荒的第五天,积攒了三米袋的塑料瓶,还有三捆纸壳。我便拉去废品回收站,换取了拾荒以来的第一笔收入,共十元;拾荒的第十天,比前面五天的收获更加的明显,积攒了两袋的塑料瓶,还有一大箱纸壳。我便激动地载去废品回收站,换取了拾荒以来的第二笔收入,共二十三元。两次换取的钱虽不多,但在下一月资助的费用里,学生又可以多获得一笔小的费用。

通过时间的流逝,认知的改变,个人的成长,以前觉得丢人的想法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我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行动,一不偷,二不抢,靠自己的双手来拾起所谓的无用的东西,换取一些报酬,来资助暂时困难的人。

我的拾荒故事还将继续,志愿活动也一直在路上。一个小举动,换来一份大爱。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做一个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