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龟背印壶嗣城
著名风景名胜灵通山东南有片“壶形”盆地,盆地东南一隅有一座形状有如旧式水瓢,酷似“凸”字倒置的旧式土楼,名曰“壶嗣楼”,有人称“壶嗣城”。
壶嗣城地处博平岭山脉南段峡谷盆地,有北龙发自大芹,奔至著名风景名胜灵通山狮子峰,然后抽一脉辞楼下殿,奔伏至白石岽,另抽一枝则从西北向东南屏列倒地旗、顶漈山、火烧山至米石山,两脉相抱至壶嗣后龙。翻身逆结后龙山下一山丘,形似一只金龟。壶嗣城正好围山而建,城郭及其城内建筑犹如一个巨大的圆底“凸”形盾牌状“印章”安放在一只巨型乌龟上,形成独特的“金龟背印”景象。“金龟背印”,按照风水说法,此乃“金龟托底,紫綬官印,以彰勋则”。寓意居此地者可兴旺发达,吉祥如意,长寿安康。
从卫星图片上看,“金龟背印”壶嗣城,背靠后龙山,前瞻坪塘凹,西北远远耸峙灵通山狮子峰,东南紧抱一座虎形山,东边倚峙一座米石山,米石山向西北伸下一脉,犹如“象鼻”,又有一条“壶溪”自西向东折向东北,然后又刚好在虎形山背处折向西南来朝,可谓坐龙望虎,拥狮揽象,来水逆朝,玉堂开泰,水城包络如带,水口龟蛇捍卫,盛隆盛福,纳吉纳祥。从近处看,“壶嗣城”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城郭约有480间土木建筑的二层砖瓦房,设有东、西、南、北4个大门,紧靠村落周围有11口池塘。“壶嗣城”东南部城郭有点像“葫芦底”圆形,然而向西北方向延伸却有点收缩,状像圆底“凸”字,又似旧式葫芦形水瓢,民间俗称“金葫瓢”。从门顶刻有“紫气东来”的东门走进壶嗣城,土城内部,别有洞天,屋舍井然,巷道幽深,宛如迷宫。城墙与屋墙皆是土坯砌就,巷道则统一铺着河卵石。河卵石大多闪烁着年深月久的光泽,这让我意识到,这座土城建造时间显然已经极为久远。
“数典不忘祖,饮水必思源”。据了解,壶嗣城原为以“徐”为主的多姓杂居之地,自壶嗣吴氏开基始祖文应公迁入之后,吴氏不断壮大,而“徐”姓等不断外迁,该地逐渐被吴姓独家据有,称为“后徐”。据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由壶嗣本村举人、湖南东安县知事吴德润编修的《吴氏族谱》载:“壶嗣吴”始祖是吴文应,公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从漳浦陆鳌、辗转云霄中寨,最终迁入壶嗣肇基。据壶嗣《吴氏家训》载:“忆我始祖,麦岭肇基,历尽艰辛,创建壶嗣”。吴文应定居壶嗣后,依恃壶嗣地肥水美,很快发展壮大,人丁兴旺。约于明末清初,壶嗣吴氏子孙遂于后龙山下拓建“壶嗣城”。
“峰山耸秀作来龙屏帐宏开象壶形以肇基麦岭克昌厥后;米石钟灵镇水口堂局环固修祠庙而报本井区长发其祥”。清乾隆年间,壶嗣吴氏族人在今壶嗣村东北隅之“井区”建立家庙,称“报本堂”,奉祀列祖列宗。壶嗣城正好在“报本堂”的正后方,壶嗣人又称“后徐”为“后祠”,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后祠属新安里山舖(今山布)社。在旧谱牒里,今壶嗣村的地名全称为“漳州府平和县新安里山舖堡后祠社”;清乾隆年间,原“后祠”又改称为“壶祠”;清道光十三年(1833),“壶祠”改写为“厚嗣”。期间,本邑知县蔡承烈《雨后自石梯岭抵厚嗣社》赞叹曰:“四面山光浓欲滴,平畴风影翠交浮”,“鸟如唤友声相续,石似鸣钟水迸流”。
一把“金葫瓢”,一座“壶嗣城”,风水宝地,顺气朝阳。风清水则明,地灵人必杰。壶嗣自吴文应开基以来,六百余年,“渤海家声大,延陵世泽长”,“遵祖宗二字遗训曰勤曰俭;教子孙两行正道惟读惟耕”。壶嗣吴氏“重读重耕”,约于清朝乾隆年间就增设私塾、建立族产(俗称公项),“敦尚诗书,好贤礼士”,贤能迭见,英才辈出。据“报本堂”内《育才社碑记》载:壶嗣人“以课文为场屋,先声爰鸠族众,捐题课金,公置敛息,悬为尝格,月率一课”,助学奖学,鼓励寸进。正因为这样,从第10世开始,壶嗣便有乡人入泮为庠生,“读书能文者,翘翘楚楚”;到13世,文武秀才、举人开始纷纷涌现;至清末,经科举中进士1人,入贡10人,中举人10人,中秀才4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壶嗣吴氏子孙考取大、中专以上学生数达一千多名,活跃于各行各业,成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榜样,为壶嗣吴氏族人赢得荣耀。
延陵衍派家声远,至德宗传世泽长。自明代中后期始,直至清代后期,由于家族繁衍,人口急剧增长,壶嗣吴氏开始逐渐向壶嗣村周围拓展。根据最新族谱记载,壶嗣吴氏开基祖文应公现在可明确分辨世系的子孙分为十大房系:依序为石桥房、金坑房、山布房、西门房、石鼓房、宗富公房、埔边房、白厝仔房、坪尾房、湖仔底房。现仍然聚居壶嗣村有415户1826人,其余各大房系的子孙则交错分布县域内外。如播迁本县本镇还有山布、坪塘(大部份)、宜盆(部份)、石寨、峰山、大二等行政村,播迁本县山格镇的有壶嗣楼、白楼、红楼仔、岩坂等自然村,播迁本县安厚下溪村、九峰三官堂等;播迁云霄县辖区有下河乡曲溪、陂下、龙透(部份)、车圩、梅林、七高磜、金坑、大埔仔等行政村及和平乡的上坂、深水、河溪、河塘(部份)、南溪仔、银靠山、宜寮、牛尾仔、楼坪、割藤埔、大西庵、小西庵、一高寮、桃畬、蜂仔湖、口洞、内湖仔等等自然村;还有少数散居漳浦县上坪庄和南靖各处。据粗略估计,目前播迁在大陆各地的壶嗣吴氏族人约有3万多人。播迁海外泰国和台湾者,则不计其数。据乾隆二十三年《延陵吴氏族谱》旧本记载,明清期间外迁台湾的壶嗣吴氏族人就有179人之多。为了和解台湾民族矛盾而捐躯、被台湾人奉祀为“阿里山神”的先贤吴凤,就是壶嗣吴氏第十三代迁台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