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514期>正文

探访平和县芦溪土楼

作者:⊙刘文燕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忻昊  日期:2023年12月18日

那天天空特别蓝,阳光温暖且灿烂。赴一场约,我们来到了慕名已久的地方——漳州平和县芦溪镇。

山高水绿,古榕堤岸,炊烟袅袅,乡村古道静谧祥和。在这传统古村落,有一座老屋,老屋应该很老了,颇有年代的石门,龟裂的泥墙,残垣断壁。大门旁三米高的墙头长了一株芦苇,“芦苇爬上墙头”这是一群人的惊讶。风吹芦苇“哗啦啦”响,更显老屋的厚重。

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进老屋,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用石块及鹅卵石铺成的甬道,甬道长达二十几米,悠悠小径,颇显古朴。走过门厅甬道,眼前豁然开朗,原来它是一座三环的圆形土楼。土楼规模很大,三进三落双天井结构,外环三四层高低错落,仔细观察,各单元没有通廊,互为独立,它就是芦溪丰作厥宁楼。丰作厥宁楼1988年入选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因工程浩大历时40年才完工。土楼外径77米,底层墙面宽2米,楼共4层高19米,楼内有存在门户的共48间,最多时居住600多人。

土楼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大家族的象征。我是个特别喜欢想象的人,想象土楼里的48户住满了人,男女老少穿着粗麻布料。白天有劳动力的人出门劳作,老人在土楼的空地上坐着,相互唠唠家常,他们边晒太阳边带娃,十几个孩子玩你追我赶的游戏,一群鸡在地上飞奔,这是一个多么热闹的场景。夜幕降临,田里干活的人回到家,土楼里的灯火不约而同亮起,深黑的夜与暖黄的土楼相互映衬,定格成一幅饱和度完美的画卷。土楼之所以做成圆形,我想造土楼的人一方面是想获得团团圆圆邻里相近的温馨感。它关着门是小家,开着门是大家庭。若逢喜事,整个土楼张灯结彩,家家户户上前帮忙,热闹非凡。

土楼的中庭有一口直径3米的大水井,井口用三块石板覆盖,像三只眼睛。“三眼井”特别引人注目,有文友说井的三个口寓意为“福禄寿”,也有人说从三个井眼打水应该能品出苦涩甜三种味道。古老的井,依然蓄满水,水如镜子一般清晰地倒映着天光云影,它见证过土楼从繁华走向荒凉,内心安静,对土楼依然不离不弃。

土楼大坪的空地上植了几株桂花树,树上开满了一簇一簇黄色的小花,阵阵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桂花树附近晾晒了几谷笪地瓜粉和蕉芋粉,多么勤劳的人们。几只大公鸡在空地上奔跑着,为古老的土楼增添了几分生气。一位老人“吱呀”一声打开了家门,他端了一把椅子坐在门前晒太阳,神态安静且祥和。土楼里竟然还有人居住,这让我欣喜若狂。经过交谈,老人告诉我们土楼里还有几户人住着,大家每天都会打打招呼,相互问候。经得主人的同意,我们一行人进了他家参观。老屋真的很老了,碳黑色的窗,破洞的门,裸露的泥墙,一片岁月的痕迹。第一层空间不大,地面很干净,具备着客厅、厨房、小天井和卧室,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之后,我们爬上了只能容得下一人上下的楼梯,每层楼都是用木板铺盖,铺有一张很有年代感的木床,床板上落有肉眼能见的灰尘,显得格外古朴与沧桑。我吃力地爬上了木质的窗台,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整齐排列的青瓦,围成了一个立体的圆形。再远些,是几面裸露的泥墙,墙面斑驳粗糙不平,顶上的瓦片已不见,像一个没穿上衣的糙汉子,就那样憨厚地站在岁月中,由远处的青山见证着。我的鼻子一阵发酸,土楼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岁月的沉淀。

其实我特别好奇这座有缺陷的土楼里有人住,后来想了想,人对出生环境的眷恋及情感,扎根的地方是难以割舍及忘怀的。老人往往具有恋旧的思想,离不开一代一代的栖息地,老屋给人安定和归属感。

走出土楼的大门,远处林立着现代建筑,与土楼相对着,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我似乎听见土楼在诉说它的不凡与不屈,它承载着现代人所不理解的生活方式,大家相聚着,凝聚在一起,面对着一切未知,而依然屹立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