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 友
到厦门去,除了探亲,就是访友。
发小每次电话都是“你怎么老是宅在家里,出来走走,到家里来住几天,咱好好聚聚。”确实也去住过,那是七年前的事。也是暑假,发小搬家后的第三年,我带着妻子去了。一进家门,嫂子已经安排了房间,她带我们进去,只见卧室窗明几净,床单被褥干净整洁,一切都比酒店温馨,这些都是嫂子的拿手活,酒店管理出身的她把待人接物的细节都做得十分周全。嫂子与妻子同龄,她们虽然经历不同,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交流起来轻声细语,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全然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完全当做家人一般,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虽然我们住在城里,你们住在乡下,但是我们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你我两家是世交,是发小,不必拘束。你们要常来走走,常走常亲。”说得我们心底暖暖的。
住了两天,全程陪伴,吃美食、逛商场、赏美景,一切都是那么热情,那么细致周到,连我这个客人都觉得累了,受不了了。我想,作为主人,一定更累,我不敢贪恋,过分消费好友的盛情,于是我就说,我想回家,发小诚恳挽留,还是没能把我们留住,拿出几箱吃得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塞满整整一个后备箱,才让我们离开。
发小,早年苦读,也考上中专,而后在单位很受领导器重,二十六岁就是正科级干部,后来弃政从商,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筹建过五星级酒店,经营过房地产,筹建经营过江南第一大煤矿,管理过许多公司,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今年已到退休年龄,也卸下许多担子,但也不是你想歇息就能歇息的,人家老板需要啊,估计还得忙碌几年。
这次去了,是夜晚,电话说我在厦门,想去你那走走,发小说“走什么,住下!我正在下班的路上,我去接你吧。明天晚上把你厦门的亲人和老家的同学都叫过来,大家聚聚。”口气不容拒绝。
外甥女婿把我送到小区门口,就忙去了。我和妻子来到发小家里,他们正在用膳,从客厅看上去,碗里盛着五谷米饭,桌上摆着几盘青菜,夫妇津津有味地吃着。吃完饭,发小说“泡茶”。
这是一间十平方米的茶室,在宽敞的客厅旁边。一张花梨木茶几上镶嵌着一副精致的茶盘,茶盘与茶几融为一体,茶盘里摆放着一套白瓷的茶具,茶几上摆着两支紫砂壶,是用来冲泡不同品种的茶叶。一个古朴的花瓶里插着一枝绿植,一个铜盘香炉边上长出一个铜制的问号,问号的上端吊着一只铜灯笼,灯笼里发出黄色的灯火亮光。香炉里檀香袅袅,沁人肺腑。茶几配着四张红木沙发背椅,茶几后面是一排暗红的红木书柜,书柜里摆满各种书籍。茶几右边案台上摆放着一把古琴和一尊灵璧石,墙上挂着一幅飘逸灵动的“逸情”,是北京某中书协书法家的作品,字迹飘逸灵动,颇有名家功力。在天花板上柔和的灯光映照下,茶室更显精致典雅,更具浓浓的书香气息。
茶是好茶,岩茶、水仙、金骏眉,奇兰、单枞、铁观音,普洱、白毫银针样样都有,我说奇兰吧,家乡的茶喝得惯。发小拿出彭溪奇兰,很优雅地冲泡起来,温杯、洗茶、泡茶,一切都显得随意自然,却又认真细致。乌龙入宫,高山流水,春风拂面,狮子滚绣球,关公巡城,这些书上描写的泡茶流程一个不落,这欣赏茶道也是一种享受!年轻的时候拼喝酒,谁喝得猛谁豪横,谁就成为酒席上的主角。在生意场上,无酒不欢,不醉不归,不喝不行,把喝酒当成职业的一部分。现在年纪大了,从入世变成出世,逐步淡出名利圈,缩小社交场合。改喝茶了,人也变得清心寡欲。人生逐步由喧嚣变为沉寂,由年轻时的渴望出头出彩逐步变成理性从容,不争不抢,心归平和。偶尔焚一炷香,看一本书,听一曲音乐,虽说这是一种奢求,但也在努力争取,这也是闽南语说的“艰苦头,快活尾”。
聊天是海阔天空的,我们回忆儿时的欢乐,读书的艰辛,职场的历练,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子女状况,同学现状,但更多的是关心多灾多难的好兄弟。是啊,怀旧成为步入老年的标志,虽然还没走到新事记不住,往事忘不了的那一步,但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显现出来了。不过,兄弟聚在一起,就是推心置腹,少了客套,多了真诚。
“先生太太,拜拜!”家政阿姨收拾完家里的一切,下班回家了,我们兄弟还在漫无边际地神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