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498期>正文

爬 山

作者:⊙林国华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忻昊  日期:2023年08月28日

汽车穿过黄厝隧道,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处掉头拐弯,进入海边的小道,在厦门好声音响器材仓库边停下,来到三弟开办的茶叶包装盒厂。走进办公室,只见三弟笑呵呵地说:“大姐、大哥、大嫂,今天怎么有空到这里视察?”“说哪里话,五年没来厦门了,这次利用放假时间,过来走走。”只见一张宽大厚重的茶桌摆在中间,桌的两头各放一盆竹子,椭圆形的浅盘里装着一块竹头,从竹头顶上长出一株纤细的竹子,几片竹叶点缀其中,颇有几分郑板桥的瘦竹味道,极富美感。墙壁四周摆放着许多仿古工艺品,正面墙上挂着一幅三弟自书的“厚德载物”行楷,字迹清秀工整,颇具功底,下面整齐地摆放着各个时期出品的茶叶包装盒样品,中间有两张印有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名字的包装盒专利证书,整个办公室风格古朴典雅,略带文化气息。大伙儿坐在明式交椅上,品茗聊天,谈起儿时往事,不禁感慨时光飞逝,一晃,我们都老了。不知不觉中,夏日的炎热在这里一扫而光。

多年来,除了重大事件,家族成员很少聚齐。大姐早年逃避计生,养育四个儿女,后来又忙着打理家务,洗衣做饭,帮带外孙,劳累一辈子,憨厚老实,从无怨言,更让人欣慰的是儿女个个孝顺,特别是大女儿把大姐接到厦门身边,日常生活都由大姐安排,让她感受到女主人的尊严。大姐虽然忙碌,但日子过得充实快乐,幸福写在脸上,今天见我来到家里,特别高兴,从早上到现在一直没合拢过嘴。这个大姐大,从小就拉扯我们三个弟弟长大,俨然成了半个母亲,现在,成了家族最受尊敬的长者。二弟虽然也在厦门,但是出差在外,未能到齐。三弟中学毕业就出门打拼,脑筋灵活,吃苦耐劳,有弟媳同甘共苦,开办工厂。两人默契配合,把工厂办得红红火火,日子虽然忙碌,获得感、幸福感爆棚。难得今天大家聚在一块,三弟带着大家参观工厂,只见工人汗流浃背地工作,原料和产品堆积如山,自动化设备把一个个精美的包装盒送到工人面前,收齐、检验、装箱,大家有条不紊地操作着。

参观完工厂,已是黄昏,三弟提议一块儿去爬山。山里人到城市去爬山?大家有点接受不了,三弟看出大家的疑惑“没事,等会儿就知道了。”他拿出一个用篾条编成的提篮,一层装着糕点茶叶,一层装上茶具,盖上盖子,随手提起一壶开水,放进他的后备箱“走,爬山!”

汽车沿着来时的路线,穿过黄厝隧道,一拐,朝山上柏油路爬去,来到一个水库边停下。这里原来是厦门自来水水源地,这几年,厦门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把水库修成新的网红打卡地。只见四周种满名贵树木,环水库修建休闲步道,水库中间有一个用钢构件、铝合金建造的环形观景台,这观景台好像圆形城堡,又像传说中的天上飞来的UFO。走进观景台,凉风袭来,心旷神怡,俯瞰湖中,微波荡漾,锦鳞游泳,湖面无一片树叶杂草,干净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我拿出手机不停拍摄四周美景,弟媳则把我们的行程拍摄下来,真是有心人!

看完东山水库,我们乘车继续上山,没多久就停下了,登上宽阔的石阶,只见一座现代风格建筑,几何造型,外墙由玻璃和格栅组成,上面写着“见山海咖啡*茶”,原来这是一家咖啡屋。沿石阶拾级而上,来到一块用花岗岩铺成的开阔地,四周布满巨石,在咖啡屋旁向上望去,只见最高峰处的一块巨石,好像乌龟伸着脖子四下张望,正好下面的牌子上写着“龟石望顶”,龟石下面的几块巨石被雕刻成弥勒佛,观音大士,造型栩栩如生,像前还供奉着一些鲜花水果。弟媳继续带我们游玩,三弟折回原路开车在前面等候。

我们沿着柏油路穿梭在绿树掩映的山间,迎面开来红色小巴士。据说这里原来是厦门的最高山,山上居民上下不便,成了城市里的贫困村,山上的田地都由漳浦人到这里承包种植。随着政府的资金投入,路也好了,景也变了,公交都开到这里了。村民在这里开民宿,种特色菜,养土鸡鸭,每当节假日,山下居民,争相到这里度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原来鸟不拉屎的地方成了山下城里人的香饽饽,更不用说外地的游客了。

汽车继续前行,三弟凭着娴熟的驾驶技术,把我们带到滚蛋谷一山望两门的地方,只见圆形的平台中间一座碉堡,平台前面有一道一米高的围墙,站在围墙边往前一看,山下是著名的云顶别墅群,山的尽头是苍茫的大海,游艇划过,留下一条条白色的尾痕,朝左边东南方向看,再把目光延伸,海中有几座岛屿,那是小金门、大金门,每年春节,海峡两岸民众都会默契地在相同的时间,燃放烟花,而这里,正是看烟花的最佳位置,“一山望两门”,就是指在这座山上既可以看厦门,又可以看金门。往右望,双子楼、鼓浪屿、漳州港、漳浦的风车尽收眼底,呼吸着这城市绿肺送来的空气,遥望蔚蓝的大海,真有心旷神怡,此乐何极之感。

看完大海,三弟带我们到万石沧海路段,出车门,只见一条彩色飘带由脚下一直伸向远方,我们迫不及待地走进这条蓝色柏油路,路沿种满绿油油的双穗雀稗,路边相思树开满黄色绒花,鲜红的三角梅开得格外鲜艳,木麻黄挥舞着长须,发出咻咻叫声。大家有说有笑,徜徉其间,一边观景一边拍照。走着走着,进入悬空路段,红色的仿木纹塑料地板结实而有弹性,大家忘情走在弯曲盘旋的空中步道上,迎面走来大汗淋漓的游客,他们兴致勃勃地谈论自己的感受,尽管他们已经走了六七公里,却没有一丝倦意。看着下面浓绿苍翠的树木,彷如置身仙境。在西边山脚下,有一面明镜似的水库,四周有绿茵草坪,还有茂密的原生态树林,这难道是瑞士阿尔卑斯山山下的美景?

感受完空中步道,大家来到路边的石桌旁坐下,三弟拿出茶具糕点,摆上石桌,表演起茶道来,他这个内行,因为几十年跟茶商打交道,泡起茶来得心应手,说起茶叶头头是道,我自以为对茶有所讲究,但在这里是班门弄斧,只能欲言又止了。五个人围坐在石桌旁,夕阳投下的光斑打在每个人身上,听着阵阵松涛,知了嘶鸣,微风吹过,茶香飘逸,端起茶杯,好茶好水加上好环境,细细品尝,口齿留香,回味无穷。“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三弟突然冒出两句诗。是啊,常年在外打拼,虽然也活出个人样,父母尚在,时常回家,父母离去,回家渐少,一年回家一两次,只能把老家当做一种回忆,难怪每次回家都把老房子的视频拍摄下来。在岁月的消磨中,三弟只能无奈地吟咏陈寅恪的思乡诗句。

当晚霞染红天空的时候,大家在意犹未尽中,回到三弟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