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494期>正文

老兵义务修路报党恩

作者:林泽霖 张芯昕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忻昊  日期:2023年07月31日

老兵义务修路报党恩

⊙林泽霖 张芯昕 文/图

“维正叔最近又把彭溪岽头的路给修好了。”“我前几天去过岽头,路好走多了,不会担心颠倒了。”“维正真的是退伍不褪色。”……这段时间,平和县崎岭乡不少群众都在津津乐道“老兵修路”的话题。八一将至,笔者颇有兴致地来到崎岭乡,会了会这位退役老军人。

老军人名叫曾维正,今年72岁,初见他时,一股军人的硬朗之气就从他身上散发出来,虽然年逾古稀,但说话声如洪钟,气势很足。在曾维正的带领下,记者从彭溪村路口沿着进村主干道前往岽头组,这一路约5公里的水泥山路,随处可见路面上由沥青材料修补起来的地方,尽管看上去不是特别美观,但开车经过却很安全。曾维正告诉记者,一路过来,所有用沥青修补过的地方都是他的“作品”。

来到岽头组,一大片沥青修补的路面映入眼帘,看上去“成色”很新,面积约30平方米。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块路面损坏好长时间了,每次骑摩托车经过都是胆战心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上个月,曾维正就带领着他的修路小团队将这块路面修补起来,“两个月前我从华安拉了8车沥青回来,这次总算派上用场,终于是把这个坑给填上了。”曾维正说。

对于崎岭乡的群众而言,“老兵修路”已经不是新话题了。原来,曾维正一直是个热心肠,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发以后,曾维正就自己花钱购买口罩、花生牛奶、茶叶等物资到崎岭乡各个村口值班点、各个学校慰问值班人员。之后便热心于公益事业,从2020年开始,曾维正就在闲暇之余修补破损的乡村道路。最早修补的就是彭溪村的这条村路,“我是个茶商,经常会开着摩托车到彭溪买毛茶回来我老家际头村加工,有一次就因为路面破损翻了车。”说起在这条村道上的经历,曾维正仍心有余悸。正是因为那次经历,才让曾维正下定决心修路。

关于修路,曾维正并没有任何经验,早年在江西当工兵的他,只会打山洞,不会修路搭桥,“刚开始我也不懂,买来的沥青凭感觉配上沙子后就直接倒在破损处,抹平路面,以为等它干了以后就可以了,谁承想没过多久,这块修补的沥青路面又被滚滚的车流碾坏了。”曾维正说,后来他就去请教专业人士,先在凹陷处铺一层纯沥青,再铺上按照比例配好沥青砼,抹平路面。这一次,经过科学配比后的沥青牢牢地钉在了路面上。

不仅是修补破损路面,曾维正还想方设法解决路面积水问题,他砌挡水墙、挖排水沟、引排水管,哪里路面有积水,他就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排水方法。“路面积水危害性也很大,车子经过很容易打滑。几年前,浮坪村有一个13岁的孩子就因为打滑摔伤了,整整在床上躺了半年。”说起这事,曾维正眼里闪着泪花。

三年多来,曾维正在崎岭乡的彭溪、浮坪、新南、南湖四个村修补了大大小小近百处的破损路面,解决了一处又一处路面积水问题,面积小的他就自己动手,面积大的就会请几个工人来帮忙,每一处修补所用的材料都是他自掏腰包购买的。

当记者问起这些年修路大概花了多少钱时,曾维正说,“我从没算过自己花了多少钱,因为我党和政府对我的恩情比这些要多得多。”曾维正回忆,在他7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因为家里穷,一家人连他母亲的安葬费都拿不出来,后来是当地政府出钱安葬了他的母亲,“那时候我特别感动,就在想着长大后赚钱了一定要为社会作贡献。”还有祖母临终前的谆谆教诲也是曾维正播种报答社会的种子,“我的祖母临终前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修路搭桥、造福百姓。”后来曾维正参军入伍,在部队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尤其是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曾维正一直深记于心。

怀揣着党和政府的这份恩情,退伍后的曾维正开始在老家经营起茶叶生意,多年的经营加上他勤俭节约的生活让他渐渐有了积蓄,于是他就开始走上“修路搭桥、造福百姓”之路。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前,曾维正的儿子突患重病,住院治疗要花费上百万的费用。乡里几个村的村委得知这一情况后,纷纷为他的儿子众筹医药费。

即便遭遇如此变故,曾维正依然初心不改。“儿子住院花了100多万元,政府就帮我报销了80多万,这份恩情更重了。”曾维正说,不管发生任何事,只要自己还干得动,就会一直把路修下去。如今,曾维正会带着妻子定期清理合溪村新桥到彭溪村3.5公里的路面杂草,而在他的家里,现在还屯着4桶沥青,他说,“等忙完这阵子,就要去桂竹村补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