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锁钥”南炮台
“天南锁钥”南炮台
⊙叶燕芬 文/图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诗句流传极广,句中的拳拳爱国之情,令多少后来人油然升起敬仰之情。鲜少人知的是这诗句是晚清名臣“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所作,而林则徐和漳州的南炮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夏日里,一个晴朗的周末,我们来到了漳州南炮台。停车场烈日炎炎,从南炮台公园大门走进去,浓密的树荫,顿时让人凉爽不少,树叶儿被海风吹得哗啦啦不绝于耳,犹如植物精灵们正高兴地鼓掌欢迎我们的到来。去往南炮台沿途的绿化做得极好!树木高低错落有致,草坪青翠可人,各种景观石雕美观大方,指示路牌细致周到,还有供行人歇脚的各种长凳,帐篷状的凉亭等等,整个公园环境看起来既卫生又有序。路边绒毯似的草坪上有低矮幽绿的灌木,这些灌木被巧手的园丁们精心修剪成各种美丽的形状,中间穿插摆放着造型独特的各色三角梅。姹紫嫣红的花草在阳光下争奇斗艳,好看极了。
但是,最特别的我觉得还是脚下的路,路上铺满了长约2尺,宽约1尺的长方形石板,石板之间并非严丝合缝而是故意留出相同的间距,石板与石板之间小草挤挤挨挨地生长着、摇摆着,放眼看去就好像给每一块灰白色的石板都镶了道翠绿色的花边。沿着幽静蜿蜒的石板路走大约半小时,拐过2个弯,远远就能看到一个绿色的小山丘,一座黄褐色的、略带残破斑驳的炮城静静地坐落在那,这就是漳州南炮台了。黄褐色的小炮城,澄澈的蓝天,天上飘着的白云,四周葳蕤的草木,莫名地有种穿越历史的沧桑之美。
漳州南炮台,位于福建省漳州开发区石坑村屿仔尾东南临海的镜台山上,它建于清光绪年间,与厦门胡里山炮台一南一北遥遥相望、遥相呼应,共同扼守着厦门海湾。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闽浙总督邓廷桢配合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广东开展禁烟运动,为御侮备战而修建了这座南炮台。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扩建并改装德国制造的克虏伯大炮,此后,计有主炮一门,副炮三门,同厦门胡里山大炮为“姐妹炮”。炮城建有城堡、兵舍、战壕、弹药库、练兵场等设施。城墙由三合土建成,总体呈椭圆形,城墙周长约240米,高6米,厚1.5米。城垣上建有垛口、枪眼,虽然经历100多年来的风雨剥蚀,大部分的城垣至今仍然坚实完好。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南炮台素有“天南锁钥”之称,是闽南地区重要的军事古迹之一。
穿过一个斑驳的拱形石门,就进入了南炮台,这里不需要买票,是完全免费的。炮城里面也和外面一样铺着稀疏的石板,野草在石缝间肆意生长着。正对着炮城门的是三门副炮,炮口指向厦门海湾。副炮左侧有十来级土质阶梯,登上阶梯就来到了雄伟的主炮前,巨大泛着黝黑金属光泽的克虏伯大炮矗立在天地之间,雄壮得让人看一眼就心旌动摇,仿佛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抵挡它的轰击一样。
在这里人们可以免费近距离观看大炮,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亲手触摸副炮古老而斑驳的炮身,巨大黝黑的克虏伯主炮也对所有的游客不设防,唯一不让人靠近、触碰的是炮室里遗留的十来枚炮弹。在这里,遥远的历史好似走进了现实,它们好似在娓娓述说着硝烟弥漫的海战故事,它们好似挣脱了时间的束缚,解开了恩怨情仇的袭扰,平静地讲述着自己亲历过的事件,多少可歌可泣的血泪史在时间的作用下一切都淡如云烟,给游客留下的是一串启示和警醒。
仿佛只过了一会儿,太阳就要下山了。站在南炮台的城垣上,向厦门的方向极目远眺,只见蔚蓝的海上风波旋绕,慢慢地落日的橘红成了暗红,连着左侧天际的群山也覆盖上了一层朦胧的红纱,整个海面上卷起红稠的浪花,整幅画卷也就收了尾,真像是漫卷红旗,江山如画!
生在太平盛世的我们是幸运的,在那屈辱的年代,告诉我们一个血淋淋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告诉我们面向大海,并不都是春暖花开。唯有警钟长鸣、铭记历史、居安思危,方能更好地守护当下、展望未来,才能真正的迎来春暖花开、盛世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