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潮音》
我读《潮音》
⊙朱锦河
读了石映芳老师的《潮音》后,我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因为我外祖母和母亲也是潮州人,与石老师的祖母有太多相似的经历和故事。《潮音》写作手法娴熟,许多方面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我的外祖母和母亲也有石老师祖母同样的遭遇。1937年夏天,日本强盗攻陷潮州,在城里烧杀掳掠,横行霸道,肆意欺侮中国人。有一次,外祖母带着母亲到乡下找亲戚,经过湘子桥时,母亲因感冒咳嗽在路边吐了一口唾液,桥上一个站岗的“太君”以为妈妈对他吐口水,“啪”的一巴掌打在母亲脸上,打得母亲的脸火辣辣的,牙齿也流出血来,外祖母赶快拉着妈妈走开。
那时,许多人在潮州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只好往福建逃难,我外祖母也在其中。我永远也忘不了外祖母向我讲述她带着母亲往平和逃难的情景。那时,广东和福建之间没有公路,从潮州到平和几百里山路全靠步行,要走五六天才能到达平和。一天,外祖母和母亲带着几件衣物和路费出城,前往平和。她们走到三饶镇时,天已经黑了,只好住店。那间旅店破旧不堪,她们被安排住在一个小房间,里面黑兮兮的。一盏煤油灯在黑暗中忽闪忽闪的,房间的角落放着一张古老的床,床上放着一条补了又补的破棉被。抬头望,头顶上的阁楼还放着一口棺材,阴森怕人。母女俩太累了,躺在床上就睡着了。半夜里,突然听得“咔哒”一声,母女赶快起身,发现她们睡的床板竟被抽出两片,掉在地上,不知是店家装神弄鬼吓唬旅客还是店里真的有什么邪物,两人的心被吓得砰砰直跳,再也不敢继续睡觉,点着煤油灯相对坐到天亮,天一早她们赶快离开赶路。走了一段路以后,母女俩在一个岔道口迷路了,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幸亏几个在田里劳作的农民指点,她们才知道前往平和的方向。她们要翻越一座大山,爬到半山腰,只见古树参天,林海茫茫,云雾缭绕,灌木丛生。野鸟咕咕地叫着,让人的心绷得紧紧的。母女俩一步一步往山顶走去。突然,她们望见山路顶上,坐着一只“人熊”(可能是猩猩)披头散发的,样子十分怕人,怎么办呢?前进吧,怕受到人熊的伤害;往回走吧,辛辛苦苦走了几十里路又折回去怎能甘心?她们犹豫半晌,终于横下心来,决定硬着头皮往上走。外祖母找来一根木棍走在前面,我母亲紧随其后。外祖母一边走一边用木棍敲打石阶,就这样,母女俩一步一步往山顶走去。她们终于提心吊胆爬上了山顶,发现那只“人熊”不见了,可能那生灵听到木棍的敲击声跑开了。外祖母长长地吁了口气,连声念着“阿弥陀佛”。
她们到了平和以后,经过熟人介绍,母亲嫁给了当地一个穷苦的小贩。外祖母也在山格租房子住下来,靠帮人打工生活。我出生以后,外祖母就过来母亲家住帮母亲看孩子,我从小就是外祖母带大的。
夏天的晚上,天气闷热,蚊子嗡嗡乱叫,我躺在竹床上,浑身是汗,外祖母坐在床边为我打扇扇风,驱赶蚊子。她一边打扇一边给我讲潮州的民间故事,比如湘子桥的建造,涸溪塔的传说,凤阳台的风云。有时,她会情不自禁地哼起潮州的歌谣:“五月摆龙船,溪中锣鼓闹纷纷,船头打鼓别人婿,船尾掠舵是我君”,“水仙花,茉莉枞,细妹送饭到田中,保贺阿兄年冬好,金钗重重打一双。”她时常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回忆着美好的少女时光……深夜,她摸摸我的脊背,发现脊背已经光滑无汗了才离开。
有时,外祖母会与一些潮州人一起唱曲。有一次,我看见外祖母拄着一根木棍,声情并茂地唱起了“杨令婆”,“老身手持龙头杖,定拍昏君不容情”,她边唱边举起木棍向一块大石头打去。我看到外祖母十分激动,我想她可能是记起母亲被日本兵打的牙齿注血的情景,真的把那块石头当成“太君”了。
《潮音》写作技法娴熟,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相比之下,我写的散文不够生动,缺乏画面感。比如我对联“千里路途三五步,百万雄兵六七人”早就熟烂于心,可就写不出“一杖马鞭轻挥,绕台几圈,长亭与短亭,兜兜转转数千里;再一通锣鼓齐鸣,几易背景,红颜少女变老妇”这样的片断。又如“此时她觉得自己就是一只孤单失群的大雁,正竭力扇动着翅膀,飞过了花山溪,飞过了柏嵩关,飞过了三河坝,再飞过了韩江,近了,近了……可故乡却是眼前的海市蜃楼,任凭她怎样用力扑腾着翅膀,怎样拼命地呼喊,总是近似咫尺,却仍在天涯”这样精彩的描写让我拍案叫绝,文中这样的片段比比皆是,让我反复咀嚼,回味无穷。
作者更是善于将现代元素,现代语言融入文中,比如写担心“嫁不出去”,就用“剩女”一词,加入了现代语汇。又如写祖母追剧,一再重复看老剧目,“同一台戏同一剧目从张村到李社再到王庄像酷狗单曲循环一样,不断重复演出,她照样看的有滋有味。”作者巧妙地将年轻人的网络生活写进文章,更具现代气息。此外,作者还善于将一些古诗词融入文中,比如李白的“长亭更短亭”,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文章更加生动耐读。
总之,相同的家庭经历,相同的感受让我喜欢阅读《潮音》,《潮音》让我回忆往事,激起我对侵略者的仇恨;《潮音》让我学到写作技巧,收益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