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489期>正文

南天鳌足

作者:林晓文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忻昊  日期:2023年06月26日

南天鳌足

⊙林晓文 文/图

大抵因肇建年代晚于“玉楼春”之故,人们更习惯称“南天鳌足”楼为“新楼”。其址位于平和县崎岭乡南湖村下楼社,系崎岭林氏下楼房系世居祖宅。与背后另一座存世450余年、至今外观仍保存大体完好的土楼“玉楼春”相比,新楼呈现的是一幅残破的没落景象,若非有心探寻,人们甚至不知眼前破败的建筑曾是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宏大土楼。

那是一座方形土楼,楼高三层,通高约12米,呈坐西朝东格局(坐辛向乙兼戌辰分金),南北面宽31.3米,东西进深36.8米,占地面积约1151.8平方米(1.73亩),西侧外墙与玉楼春毗邻,东面朝向山后塘“倒弹琴地”,即闽南名刹天湖堂现址。大门面向正东,为花岗岩方框套拱券门,外框宽4.62米,高3.83米,内门洞宽1.5米,高2.6米,上方匾额刻有“南天鳌足”四个大字,字体雄浑圆润,笔力苍劲洒脱。匾额下方置两枚雕有“卍”字图样的方形门簪,门簪下方门楣石雕刻精美,中间为桃枝花卉浮雕,两端则分别雕有雉鸟、童子图案。大门两边镌有一对楼联:“华鄂联辉光射斗,海山盤结气蒸雲”,喻意兄弟和睦友爱,有“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之意。门框两侧顶端饰有麒麟浮雕,底端分别饰有松鹤、鹿梅等图案。整个大门结构端严,石构件雕凿精美,松枝鹤立、飞蝠行鹿浮雕无不栩栩如生,寓意裔孙幸福安康,延年益寿,加官进禄。

楼内建筑为单元式与通廊式相结合结构,二、三层设有互通连廊,沿连廊环楼一周畅通无阻,各单元内设有楼梯通往楼上,大门左侧又有一副公用楼梯可供上下,形成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连通的格局。楼内共计24单元,左、右两侧各11单元住户,中间正对大门为公厅。楼埕为三进式条石铺设地面,中间曾盖有一座六角形凉亭可供休憩,左侧有一口六角形水井,据说凉亭与水井之间原有雨篷相连,既便雨天汲水浣洗亦免受雨淋之苦,如今凉亭及遮雨篷均已消失,惟水井仍存,井水犹然清冽甘甜。除大门供住户日常出入外,西南角和西北角单元内又设有隐秘暗道,非常时期可开启通往楼外。

据考证,新楼大约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肇建者应为下楼林氏第十二世祖。下楼林氏家传旧谱记载,清朝康熙年间,下楼林氏曾经家世显赫,十世祖肖传公曾被推举为乡饮大宾,其次子秀远公更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科例监(国子监太学生,亦称“雍进士”),并曾在朝为官;秀远公承下四个儿子亦均为太学生,其中长子国敬曾累任福安县主事、崇安知县等职(有待考证),可谓“满门皆才俊,父子五监生”,在当地一时风光无两。其时,秀远公携四子,与众宗亲拧绳结力,在玉楼村东侧建起美轮美奂的新楼,使之成为林氏子孙安居之所。值得一提的是,楼名冠以“南天鳌足”,并配上大气磅礴的一对楼联,足见肇建者之胸怀远略、志存高远。“鳌足”即大龟的四足,传闻上古时期,女娲曾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后世用“鳌足”来比喻对社会有重大贡献,功业丰伟者。

新楼落成后,秀远公父子乃至后世子孙是否有过重大建功立业的表现,历代史志谱牒均未见详载。从肇建年代来看,新楼明显晚于背后相邻的玉楼春(玉楼春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缘何却破败如斯呢?原来,大约在清朝同治年间,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属朱利王率军从大埔进入平和之际,新楼“南天鳌足”与玉楼春均曾遭受其围攻焚烧,其中新楼火势尤为猛烈,大火延烧数日,致使整座楼体毁于一旦。后林氏族人虽进行过几次修葺重建,终究难以恢复原貌。近年来,随着楼内住户渐渐搬走,整座新楼更是日渐萧条式微。

我曾经于2009年早春至此观览,当时楼虽残破,但门墙主体仍在。时隔十年再次前往,门墙主体已经完全垮塌,雕饰精美的石拱门框亦濒临倾倒,仅西边数单元旧屋幸存,楼内残墙断垣随处可见,院内更是杂草丛生,呈现一片荒废景象,令人止不住扼腕感叹。岁月悠远,记忆无法永存,仅凭老人的回顾思忆,终究难以尽叙往昔土楼的完美与辉煌。诚然,历史终将远去,生活仍在继续。从质朴厚实的土楼中孕育走出的无数林氏儿孙后裔,根从此而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慎终追远,秉承祖先的勤劳智慧和“南天鳌足”的宏图远略,继承和发扬林氏世代传承华鄂联辉、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