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然后知不足
作者简介:张腾,笔名小溪人,福建平和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也许是遗传的因素吧,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父亲擅长绘画,他的肖像画画得特别逼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电脑还没普及,老人的画像都是用手工描绘的(炭笔画),我奶奶的肖像画就是父亲亲手画的,左邻右舍还有远方的亲朋经常邀请我父亲去现场给老人画肖像,获得了好评。父亲画虎更是栩栩如生,他画的下山虎挂在二楼客厅里,我特别害怕,一个人不敢上去二楼,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深刻。
记得我很小时候就开始学画画,随着父亲的言传身教,我渐渐地进入了绘画的门径。后来我上学了,在恩师朱元暹先生及学校美术老师的进一步指导下,我的绘画水平日渐提高,我的作品被选中参加小展览,读小学三年级时,我那幅“北京天安门”入选全校画展,我好高兴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绘画的兴趣有增无减。继恩师朱元暹之后又拜识了诏安画派沈顺添先生,并成为他的入室弟子,成为诏安画派第六代传人,沈老师渊博的学识、淳朴的学风和高尚的艺术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更加坚定了对艺术的追求。
记得在我如痴如醉的绘画学习阶段,有一天,我正在画室画肖像画,忽然,外婆拿着一张红纸到了我的画室要我写对母舅联,我愣了一下,当时我的字不是很好,为了不让外婆失望,我硬着头皮按她的要求歪歪斜斜地写了几个字。写好后,外婆说:“乖孙子,你的画确实漂亮,但字却不怎么样,要认真学习哦!”我羞愧极了,从此,我发奋练字,还经常去请教我的恩师朱元暹先生。恩师说:“书画”,“书”可是排在前头的,可见学“书”比学“画”相对要难呀!学书法的可以不画画,但是一个画家却不能不学书法的。遵朱老师之嘱,从此,我进入了学书的道路。
我发现书画艺术是相通的,“文武一道,书画同源。”只有深悟其理,才能相得益彰。通过实践,我才悟到朱老师说的书法比画画要难的道理,书法一旦落笔就不能更改,而绘画有时可以用修补的方式进行修改;绘画是比较具象的艺术,而书法相对而言是比较抽象的艺术。在绘画上,我比较欣赏抽象的、比较前卫的风格,像梵高、像毕加索,像陈子庄、吴冠中、沈耀初等。发现了书法的奥秘,我深深地爱上了书法,从此,我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书法的研习上,大学时候专攻书法专业。
自古以来有“艺林妙品诗、书、画”之称,可见,诗是排在书和画之上的。随着认识的深入,随着学习的加深,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知识的匮乏。所以,对于书画的学习,终有“学然后知不足”之感。
从学画到学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不管学书也好,学画也好,如果没有文化的修养是达不到理想境界的。其实,我对于文学的产生兴趣源于习画,记得在读小学时,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并发表在学校的黑板报上。读高中的时候,我的文章就发表在国家级的刊物上,所以,对于文学的追求我是从不停歇的。我以前总认为文学是一种修养,她太寂寞了,只有用书画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来得快些,对于文学的热爱,我只是将平时的心得体会记录在笔记本里。
2009年9月,我的散文《英雄无用武之地》参加了由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2009年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竟意外地获奖了,我因此加入了中国散文学会,并被邀请到了北京参加颁奖大会。我的书法作品获了很多的奖项,而我的散文作品却是第一次得奖了,我有点兴奋。其间,在京我还拜见了许多名家大咖,在北京大学面对面与各位专家教授交谈,聆听了他们的演讲使我茅塞顿开。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不管搞科学、艺术都要有文化修养,否则艺术的品位很难提上去。这次北京之行,使我更加坚定了对于文学的追求,从此开始了诗歌创作。
近来这一阶段,我对于书画艺术的研习总觉得停滞不前,大有“学然后知不足”的感觉,这时候,我忽然想起了武夷山市一位军旅书法家曾经送给我的一幅书法作品一“退而结网”四个字,聊以自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