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伟:青年“小农哥”立体种养 生态致富“钱”景好
本报讯(张艳珍 张志煌 文/图)近年来,平和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原本单一的蜜柚种植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实施“一地多用,一地多收”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种养殖有一定研究的朱振伟,就开创了“稻蛙共养”特色养殖模式,走出一条生态致富的新路子。
连日来,在霞寨镇西安村的稻蛙菜综合种养建设项目基地里,“退果还耕”后的田地空旷而辽阔,部分水田里的稻苗已经郁郁葱葱,迎风摇曳,尽显生机盎然。该基地创始人朱振伟也和农户们在稻田内忙碌着,准备进行新一轮的稻蛙种养。据了解,朱振伟毕业于南平林校,所学的是林学专业,对种养殖有一定的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稻蛙菜综合种养农业试点在芦溪镇取得成功,于是朱振伟就继续扩大范围,规划发展稻蛙种养殖示范基地,带领村民一起踏上乡村振兴之路。
谈起稻蛙生态种养模式,朱振伟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他告诉记者,这是一种环保无污染的种养结合模式,利用了蛙稻共生的特性,水稻遮荫,而青蛙可以消灭稻田中的害虫,青蛙的粪便又是最好的有机肥料。在这种模式下杜绝了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既提升了稻谷和水产品品质,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让水稻种植更加绿色环保。
“稻田蛙”生态立体循环农业是近年平和因地制宜探索实施“一地多用,一地多收”的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综合种养和水旱轮作模式,形成系统内物种共生、循环的生态绿色种养殖模式。“稻蛙共生”既可收获生态稻田蛙,又能收获有机稻米,亩产值可达3万元。可朱振伟告诉记者,这片稻田的价值不止于此:“除了稻蛙共养,我们还通过轮作蔬菜的形式,种植了一些瓜果类蔬菜,综合算下来亩产值可以突破七万元,实现一田多用、一地多收的效果。”
随着这种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种养模式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农户也随之参与进来,发展这种生态立体循环农业,推广面积达800多亩。
作为一名新农人,朱振伟还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加入合作社,采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村民”的模式,义务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更好地帮助他们增收致富。下阶段,朱振伟将统筹好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积极探索农耕文化,深入打造稻蛙综合种养与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