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电影记忆
五十年代中期,我在家乡平和县山格中心小学读书。那时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文化生活更是如此,农村没有电视机,连收音机也是极为罕见。当时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当然是看电影。县里的电影队每月会到山格来放映一、二次电影,电影队一到来,圩里各路口便会贴上几张广告,看到那彩色的电影广告,我们小伙伴们别提有多高兴了,纷纷奔走相告。下午放学回家早早完成家庭的作业,早早洗完澡,向大人要五分钱放在口袋里,准备晚上买票看电影。那时影票的价格很低:大人五分,小孩三分。我们花三分买影票还能剩下二分,可以买瓜子边看电影边吃,当然非常高兴。
电影放映场地一般设在小学,因为学校有围墙,便于检票管理。黄昏时刻,放映员在学校操场边上竖起两根粗大的竹子,中间拉起一块黑框白布,那时我们叫“电影布”(银幕)。右边的竹竿上挂着一个黑色箱子,那是放映电影时的音箱。距离电影布约十来米的地方竖着一根竹竿,旁边放着两张从学校借来的课桌,用来安放放映机,竹竿上则挂着一盏电灯。发电机则放在学校那排教室最靠大门的一间。那时没有国家电网,农村的小水电供应不了放映电影的电量,放映队每次下乡放电影都得带一台笨重的“电头”(发电机)来供电。长长的电缆线从教室一直拉到操场放映机上。电缆线外表是厚厚的橡皮,脚踩上去不会触电的。我们常常早早就拿着椅子去“占位”,拿矮的椅子则摆在前面。拿高的椅子则自觉摆在后面。有的孩子懒得从家里带椅子,则随便找块大石头摆在最前面的地方坐,他们觉得这样看电影也很舒服。
那时放映的电影有《渡江侦察记》《智取华山》《上甘岭》《鸡毛信》等革命影片。电影放映前竹竿上的电灯亮着,扩音器播放着音乐。开始放映时,竹竿上的电灯关灭了,放映机“哒哒哒”转动着。当银幕上出现那颗大大的中间写着“八一”,四周放射光芒的五角星时,全场立即欢呼鼓掌起来。我最爱看的影片是《渡江侦察记》,里面的情节既紧张又刺激,至今我还清晰记住那几个紧张的场面。放映《上甘岭》时,最喜欢听一位志愿军女战士演唱《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两岸香……”,这时全场都会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虽然看电影是件很快乐的事,可是有时也会遇到一些遗憾的事情,比如有时电影播放到中间,突然发生“断片”(胶带断了),放映员就得停止放映,粘接胶带,常常要等一二十分钟后才继续放映;电影都是单机放映,经常要“换片”,一场电影要换三、四次片,特别是一些新手放映员,换片的动作很慢,让人觉得有些不耐烦。最让人担心的是,有时“电头”(发电机)坏了,场上一片漆黑,修理往往得费半个小时以上,让人等得心烦。不过放映队有个名叫三国的年轻人技术很过硬,很受大家欢迎。他换片的速度很快,即使有时断片他也能很快接好。有时“电头”坏了,别人摆弄很久没能修好,他只拨弄几下,电头又“突突突”欢叫了。每次轮到他来山格放映,大家都会奔走相告,“晚上是三国放映的,开心!”有时电影刚放半场,附近山上发生山火,放映员就会用话筒告诉大家:“乡政府通知电影停止放映,组织大人去扑灭山火。”这时我们这些“影迷”只好怏怏离场回家。
那时电影放映员是个十分令人羡慕的职业。许多大孩子都想当放映员,他们整天围着电影队转,经常帮忙电影队做一些事情,比如帮忙卖票查票,搬运桌椅,提送开水,很受放映员的好感。后来一些人经过老放映员的介绍,加入了放映员的行列,成了后来电影院的放映骨干。比如我们山格文彪、五章、土石那几个大我五六岁的孩子,就是老放映员介绍进去当放映员的。
现在,随着电视机,电脑手机的普及,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了,每年乡村谢神放映电影,银幕前总是空荡荡的,偶尔只有几个老人小孩在观看。青年人虽然有时也在影院看一二场三D电影,但是大多数时间都在家里玩电脑游戏。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虽然很少出去看电影,但在茶余饭后一起闲聊时,常常会回忆儿时看电影的乐趣,谈到当年那些老电影精彩情节时,往往会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时光流逝,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童心未泯,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情趣依然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