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应试之方
高考,是检验莘莘学子读书一纪成效的直接测量仪,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更是个人实现社会价值的便捷之径,尤其是出生于贫贱的农家子弟,或许是其得以跨越社会阶层的唯一途径。
我国自古就有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相关科举制度。隋炀帝大业二年(606),以“始建进士科”为标志的科举制正式创立,之后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为后代科举奠定了基础。此后科举制历经宋、元、明、清,历代相袭,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推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为中华民族选育了众多人才,其功不可没也。当然,在其中,也演绎了诸如“范进中举”之类的滑稽故事,让人叹息不已。尽管今天的高考制度与古代的科举制度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应对之方,多少还是可以借鉴。
早在500多年前的明正德二年(1507),一代大儒王阳明在经历仕途重大挫折、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丞之后,得知徐爱(1487—1518,明代哲学家,字曰仁,号横山,浙江省余姚马堰人,王阳明最早入室弟子之一,也是其妹夫)要赶赴京师备考,参加次年春季由礼部主持的会试,出于关爱之情,特地为其修书一封:
君子穷达,一听于天,但既业举子,便须入场,亦人事宜尔。若期在必得,以自窘辱,则大惑矣。入场之日,切勿以得失横在胸中,令人气馁志分,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场中作文,先须大开心目,见得题意,大概了了,即放胆下笔。纵昧出处,词气亦条畅。今人入场,有志气局促不舒展者,是得失之念为之病也。
夫心无二用。一念在得,一念在失,一念在文字,是三用矣。所事宁有成耶?只此便是执事不敬,便是人事有未尽处,虽或幸成,君子有所不贵也。将进场十日前,便须练习调养。盖寻常不曾起早得惯,忽然当之,其日必精神恍惚,作文岂有佳思?须每日鸡初鸣即起,盥栉整衣端坐,抖擞精神,勿使昏惰。日日习之,临期不自觉辛苦矣。今之调养者,多是厚食浓味,剧酣谑浪,或竟日偃卧。如此,是挠气昏神,长傲而召疾也,岂摄养精神之谓哉!务须绝饮食,薄滋味,则气自清;寡思虑,屏嗜欲,则精自明;定心气,少眠睡,则神自澄。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能致力于学问者,兹特以科场一事而言之耳。每日或倦甚思休,少偃即起,勿使昏睡;既晚即睡,勿使久坐。进场前两日,即不得翻阅书史,杂乱心目,每日止可看文字一篇以自娱。若心劳气耗,莫如勿看。务在怡神适趣。忽充然滚滚,若有所得,勿便气轻意满,益加含蓄酝酿,若江河之浸,泓衍泛滥,骤然决之,一泻千里矣。每日闲坐时,众方嚣然,我独渊默,中心融融,自有真乐。盖出乎尘垢之外,而与造物者游。非吾子概尝闻之,宜未足以与此也。
信中,王阳明对徐爱指出:既然踏上科举之路,就应该以心怀坦然、从容应对的心态走进考场,这是人生应尽的责任,千万不可拘泥于得失成败之间。如果惟成功以待,而使自己受窘受辱,那是徒增烦恼,被功名迷了心窍,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若是心中挂碍着得失一念,患得患失,一进考场,就会双眉紧锁愁苦,心里局促不安。这是应试的大忌。今日的考生,虽没有“一考定终身”的压力,但考前如若过多地盘算得失,一会儿算计着考好了怎么风光,一会儿盘算着考砸了就没脸见人,那怎么能考好呢?
王阳明在信中还悉心叮咛徐爱,要注意考前的生活作息、学习方式的调节。考前十天,要调理作息和注意饮食。鸡鸣就得起床、洗脸、梳头、着衣,之后端正静坐片刻,驱除昏昧松懈的睡意,养足饱满的精神状态。如此这般练习,到了赶考那天,起个大早,也就不觉得辛苦了。同时,饮食要调养、节制,以清淡为主,抛弃嗜欲,切忌大鱼大肉地滋补和毫无节制地狂欢,做到气定神闲,心神澄明。考前两天,就不要再翻看浏览书本,这个时候看书,只会让心思变得杂乱。建议每天只看一篇文章,目的是让自己的心情舒畅。对于今日的考生,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注意以清淡爽口的饮食为主,不暴食暴饮,不吃烧烤、油腻的食物,始终以饱满、昂扬的精气神投入考试,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苍天不负有心人。徐爱终于次年(1508)“举进士,任职就列”,先后担任祁州知州,南京兵部员外郎,南京工部郎中等职务。
其实,王阳明在科举考试中,并非一帆风顺。只是他善于调节心态,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科举考试而已。弘治六年(1493),22岁的王阳明第一次参加会试,结果下第不中。到了弘治九年(1496),王阳明二度参加会试,依然名落孙山。此时,有一名与王阳明同舍的考生,认为会试不第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阳明先生却安慰他:“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直到弘治十二年(1499),28岁的阳明先生再一次步入春闱考场,终于以“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的佳绩,“举进士出身”。其间“以不得第动心为耻”的豁达、坦荡心态,至今仍然成为后世诸生学习的楷模和学界经久传颂的美谈。
再过几天,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要到来。尽管时过境迁,科举制度早已废除100多年。然而“考试”二字,依旧与我们现代生活息息相关。阳明先生信中所提及的应试“入场之日,切勿以得失横在胸中;将进场十日前,便须练习调养;进场前两日,即不得翻阅书史,杂乱心目”的考前准备、心境调养之方法,仍然具有参考借鉴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