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481期>正文

如何讲好热门话题里面的新闻故事——浅谈《花山溪之变》的采访感受

作者:罗龙海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忻昊  日期:2023年05月01日

2022年12月下旬,新旧交替之际,《福建日报》驻漳记者站站长赵锦飞带领记者赵文娟、苏益纯一行奔赴平和山区,深入山间果园、田间地头、溪河堤岸,与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以及科技小院老师、水果种植户、营销户等不同的对象沟通交流,深入访谈,多角度、深层次实地采访涉及花山溪饮用水水源地治理的热门话题,全面立体挖掘了解花山溪生态环境转变的历史过程,以及有效治理的“秘笈”。我作为平和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全程陪同了本次的采访活动,对省报记者采访工作细致入微的敬业精神深表敬佩。

提纲挈领,从采访县领导入手掌握全盘工作脉络。

赵站长一行是当天上午10点到的平和,根据此前的联系和采访安排,直接来到县委书记蔡绿璇的办公室。交谈中,赵站长除了认真倾听,还打开笔记本做好详细的记录,赵文娟和苏益纯还打开手机的录音功能模式。“我们对花山溪的治理是综合立体式大刀阔斧地开展的,”蔡绿璇面对赵站长一行侃侃而谈,把花山溪“如何受伤、如何疗伤到如何养伤”的一个过程讲得清楚明白。

平和县花山溪是漳州九龙江西溪主要支流之一,主干流河长79.6公里,河流纵横交错,是平和最重要的水系。从21世纪初,平和县全县开始大量种植琯溪蜜柚,种植面积逼近70万亩,95%的农户从事涉柚产业,成为平和县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片面的追求种植面积和产量,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带来了花山溪生态之伤。河流生态,事关民生大业和可持续发展。从2019年开始,平和县拉开了花山溪治理的帷幕,省、市、县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花山溪的治理进程,使得花山溪一度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备受关注。近3年的探索治理和辛勤付出,花山溪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各级媒体的报道支持。

赵站长更为关注的是“疗伤”举措,问的细节更多,蔡书记毫无保留,一一摊开,指出花山溪问题是“一道生态硬伤”,为了治疗这道硬伤,平和县出台相关政策,职能部门负责执行,涉及乡镇抓落实,从水环境治理、农资市场监管、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疗伤”。

我是本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花山溪的美丽变化看在眼里,也下乡采访过一些相关的工作,还为此与县教育局联合举办了“我爱母亲河”中小学生主题征文活动。但是,对于花山溪治理的许多幕后工作和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并不清楚,是赵站长与蔡书记之间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访谈,让我对花山溪治理工作有了横向与纵向的整体概念。

奔赴乡镇,从田间地头到河流堤岸实地了解治理故事。

因为花山溪治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要想写好这篇报道文章不容易,为此,赵站长安排了2天的采访时间。头一天采访完蔡绿璇书记之后,赵锦飞站长即根据掌握的内容决定再深入采访山格、霞寨、坂仔等花山溪沿河乡镇。三个乡镇分布在三个不同的方向,都有十几、二十几公里的距离。我按照赵站长的采访意图,分别联系了三个乡镇,让他们做好采访地点和采访对象的安排。

在山格镇新新陂村,当地村党支部书记恐怕“一两个群众没有代表性”,就召集了七八名群众在“园改耕”新农业示范片现场接受采访。当时,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大家都还戴着口罩,但是,群众异口同声的叫好和喜悦的眼神是清楚明白的。农田怎么流转、农作物怎么转换、群众怎么分成、长效管理机制怎么确定等等,现场群众人多口杂,赵站长一一记录,其耐心细致可见一斑。

第二天一早,我们赶到位于平和县西部蜜柚产销重镇霞寨镇,爬上黄庄村的山头。这里,中润果园小流域是“退果还林”治理样板,山顶果园退果还林,种上了泡桐等阔叶树。没有退果还林的蜜柚园则减量施肥,化肥一律采用有机肥,果园里种上三叶草、竹节草等,一来防止水土流失,二来覆草可翻埋作有机肥。山脚下的小山沟是花山溪的“触须”,全部铺设了生态绿床以改善水环境。冬天艳阳下,赵锦飞从山头到山脚,从“山顶戴帽”,到“山腰系带”,再到“山脚穿鞋”,饶有兴趣地采访了霞寨镇的综合立体治理模式,采访内容十分详实。

中午在路边小店简单用餐,我们一行马不停蹄,驱车直奔坂仔镇采访这里的科技小院。这里的群众也早早聚集在一起,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科技小院的专家团队,“是他们的技术让我们既节省了成本又增加了收入”。2019年6月,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吴良泉,和他的团队50多名福建农林大学师生常驻一线,提取土壤样本,为山乡送来“测土配方”的科技及时雨。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廖红教授还为蜜柚专门研制了“土壤改良套餐”——蜜柚改土专用有机肥+冬种油菜+禁用除草剂,冬季柚农在柚树下套种油菜,用以压青还田做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

逻辑清晰,行文语言朴实而接地气。

时隔十天,我们的采访成果以《花山溪之变》为题,全文4200多字分三个篇章,登上2023年1月3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这是省报对平和县的广大干部群众的一次褒扬,也是对平和县今后继续努力保护好花山溪水环境的一次鞭策。

文章凸显政治站位的高度,开篇即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理念定调,以蜜柚消费市场的强劲复苏拨开花山溪之变的面纱,淋漓尽致地展现平和母亲河近20年来所遭受的变数,有政策的解读,有生动的实践,行文起承转合脉络清楚而不芜杂,有理有据,深入浅出。文中融入了记者的一些感悟和理解,在其平淡朴素的文字下,勾勒出一幅“花山溪之变”后的真实面貌,让人信服。

时代不断发展,对新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宣传要做到及时跟进社会发展重点和时代热点,传播好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反映群众所关注的事,挖掘群众身边的故事,创作出使群众产生共鸣的、接地气的新闻作品。《花山溪之变》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作为本文采访的全程陪同,我强烈感受到省报记者细致入微、践行四力的工作作风,这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