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481期>正文

圆通寺的红色故事

作者:朱超源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忻昊  日期:2023年05月01日

“慧觉圆通,得无疑惑。”早就听说坂仔镇西坑村甘坑组有个千年古刹——圆通寺,却一直无缘拜会。前阵子和一大帮人去看圆通寺,竟然是一座临时搭盖的铁皮屋,令人诧异不已。

正当我暗自嘀咕之际,同行的向导察觉到我的疑惑。他笑着告诉我,你可别小瞧它呀,圆通寺可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团”的大本营——宿营地。闽粤边特委领导的闽南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乃至于解放战争时期,坂仔镇西坑十八起山一直是党领导革命队伍游击战斗的重要支点。在党的领导下,1934年西坑村建立了地下交通站。1935年起,闽粤边特委领导红三团、抗日义勇军,抗日战争时期“王涛支队”,解放战争“平和独立大队”等革命武装都曾在十八起山的密林深处战斗、生活过。革命老前辈紧紧依靠西坑革命群众,坚持游击斗争,在圆通寺旧址建立“地下交通站”“红军后方医院”,以及“红军寮”和“红军田……”1938年红军离开十八起山北上抗日,圆通寺被恼羞成怒的国民党军队焚烧、捣毁。向导告诉我,我现在所看到的都是后来一些香客、信士所筹建的,距离现在也不过是短短的几年时间。

想不到圆通寺竟有如此不寻常的遭遇,看来我是误会了它了。联系到西坑村甘坑组的一些红色地标,我不由得对它刮目相看了。

谈话间,陆陆续续有游客驱车抵达圆通寺,静寂的山林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

圆通寺选址很讲究,背靠海拔1106米的“十八起山”这一天然屏障,俯瞰着整个坂仔镇。在闽南话中,这“起”与“齿”同音,意思也为有起伏,有缺口。林语堂先生曾经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提到它,“北面是峻峭的石缺山,悬崖绝壁,高耸入云。”的确如此, 以往在县城,大老远就可以看得见“十八起山”,总喜欢一个缺口一个缺口地算,看看它是不是真正有十八个缺口,数着数着,眼睛一花又数乱了,还得重新再数一遍。看着孤峰凸起,看着峭壁兀立,“十八起山”给我总是一种高不可攀、敬而远之的感觉。

而今,就在这座寺庙后面,“十八起山”近在眼前,它的孤傲一下子就不见了。每一个山头,裸露的地方,风化的石头慢慢消磨了锐度;植被覆盖的地方,浓郁一片连着一片,也是不断地向上攀援。时间收敛了锋芒,岁月把残垣断壁打磨成一幅山水画,嵌在山腰处。这片生态林是难得的氧吧地,郁郁葱葱之中吐露着芬芳,空气清新得让人沉醉。没有人破坏的山林总是慷慨的,它尽情地释放着她的所有,包括那潺潺的山涧水,那是涌动的血脉里流淌的歌,欢快,畅通。

也许,陡峭高冷的“十八起山”不喜欢险峻,它选择了圆通,正因为有了互补,一切显得也就更和谐了。在这方净土中,荡涤着心灵,人的一些纷杂的想法也就慢慢淡然,也就难怪乎语堂先生会发出“石尖石起常入梦,为学养性全在兹”的感叹了。

站在圆通寺前,目之所及,远山绵延,轮廓很是清晰。绿色的海洋,白色的浪花翻滚。只见近处的山间沃野,柚花缀满枝头,清香四溢。村里已经把荒山变成了“花果山”,随着腰包越来越鼓,“绿金库”越来越充盈,人们往“小康路”不断前行,村里的别墅群一簇连着一簇,错落有致,村道显得异常整洁。临近居民区的有几幢房子设计很有特色,红色的标识很是醒目,宽阔的停车场上长途车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来来去去之间,一拨又一拨人就悄悄在圆通寺周围留下了足迹,他们静静地聆听着有关“地下交通站”“红军洞”“红军寮”和“红军田”的故事……

历史应该被铭记,期待圆通寺,写上厚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