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481期>正文

青山情怀

作者:苏丽芬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忻昊  日期:2023年05月01日

三月,文友们约我一起爬十八齿山,去看看林语堂“十尖石齿时入梦”中的石齿山,顿时心潮起伏。

说来惭愧,十八齿山就在眼皮底下,每日抬头相望,却从未领略过它的真容。十八齿山位于福建平和县红色教育基地西坑村,顾名思义,十八齿山因山峰形如牙齿而得名,海拔超过一千米。

小时候,每天放学后坐在家门口,我都会远望前方的山峰,大人告诉我们,前方就是十八齿山,它如屏风般横亘在那边,心里好奇得很:山那边很美吗?山的背后又躲藏着什么?这个问题填满了我的整个童年,直至今天才有机会亲近它。

从故居那出发,车子在崎岖的山路盘旋而上,四十分钟后,车子行驶到千年古寺——圆通寺前。这个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西坑“圆通寺”,我早有耳闻,今日有幸叩访,不禁肃然起敬。据资料记载,圆通寺曾经是红三团的重要活动据点,在民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和国民党军队曾在此进行过艰苦的斗争,红军离开十八齿山后,这座古刹就惨遭破坏。在后人重新修建的这座圆通寺前,我们带着一颗虔诚之心,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我抬头仰望圆通寺背后的十八齿山,山峰林立、绿意葱茏,花草香味、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山一座连着一座,呈现出“齿状”,静静地矗立着,云雾缭绕,山峰犹如一个蒙着神秘面纱的少女,每座山都有它独特的姿态,让人目不暇接。此刻,我们很想揭开她的面纱,一睹她的芳容。好在天气很给力,此时,阳光直射过来,我们见识到了山峰的真面目,果然伟岸、俊美。

上山的路没有石阶,我们要沿着别人走过的路披荆斩棘前行,男同志带队,挑战体力的时候到了,还好我平时有跑步的习惯,不会感到力不从心。十八齿山还未开发成旅游景点,来爬山的人并不多,在茂密的丛林中,我们一路走走停停,翠绿色的枝条在树上尽情舒展,不知名的花草在树下茁壮成长,山上最吸引我们的就是那些红叶,一棵棵或高或矮的红叶石楠,新生的红叶鲜艳欲滴,像大理石暗红的颜色,给人深沉、稳重之感,红叶呈弧形罩在树冠上,底下浅绿色的老叶被这些不老实的新生红叶抢去了“风头”,红叶没有商量余地将绿叶给遮盖了,只露出花花点点的绿来,绿叶中的这片红像极了一位青春活力的少女,在阳光照射下,更显娇艳动人,我们忍不住纷纷掏出手机迫不及待地拍摄,把这美丽的画面定格在我们的相册里。

十八齿山虽然不是一座名山,但这里记载着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厚重,踩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硝烟战火,也仿佛看到了革命烈士在这里艰苦的跋涉,我们的心灵受到了触动和震撼,如今的春风送暖,岁月静好,实属来之不易。

十八齿山下的花溪河畔,孕育了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语堂先生美好的童年时光,就是在山水如画的坂仔十八齿山下度过的,因此,他的文章里,有一部分来自对坂仔青山的怀念,其中,层峦叠嶂的十八齿山,带给他特别美好的回忆:“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十八齿山,给予我们许多的遐想,我也终于体会到了林语堂对坂仔青山的怀念,家乡的美景,是独一无二的,无论身处何方,它都是我们的心之所系,魂牵梦绕的地方,这应该是每个人对家乡青山的特有情怀。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走到了半山腰,但已找不到往上走的路,也没办法从这座山越过那座山,我们悻悻而归,因为走错了方向,并没有见到传说中的十八罗汉、仙人洞等,也没有见到满山的杜鹃花开。但此次十八齿山之行,却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浩大之美,开阔了我们的胸怀,在山水之间,视觉的冲击可以让我们抛弃一切烦恼,卸下满身的疲惫,让我们内心更丰盈、更充足。人类与自然共存,我们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山山水水,而青山绿水是最自然的良性生态,这里有常青的树木以及源源不断的泉水,给人类、动植物提供丰富的氧气和天然保护,所以,保护自然、保护树木成了我们人类永恒的主题。

我们回到山脚下,回望十八齿山,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我们找到了一种永不褪色、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它将成为我们人生的航标,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