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梅潭河
去看梅潭河,其实是去看梅潭河在长乐乡的那一段。
发源于葛竹山麓的梅潭河在山涧中或者跳跃或者舒缓地前行,流经平和芦溪、秀峰、长乐,进入广东大埔县,在大埔县三河镇笔枝尾山前方,和梅江、汀江汇合,注入韩江,继续向前,最终流入南海。韩江也是我国唯一一条自北向南流入大海的河,流域集水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各级支流共有53条。梅江与汀江、梅潭河汇聚的地方,也因此得名“三河坝”。至于平和的九峰溪水经三河坝进入韩江,那是历史的另外一页。
韩江因为韩愈得名,韩愈在潮州担任刺史的时间只有八个月,但河流得以改名。梅潭河从平和出发,九峰溪也是从平和出发,从另外一条路径抵达三河坝,然后汇入韩江。它们诠释了韩江的源头在平和,诠释了平和作为漳州六条河流有五条河流的源头在平和的“五江之源”的美名。梅潭河干流137公里,汇聚了平和县和大埔县10多条支流,最终注入韩江流入南海,从某种程度上验证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这句话,从平和县葛竹山麓出发就显得意义非凡。梅潭河在福建省境内有67公里,在长乐乡只有十多公里,是其中的一段,但因为长乐乡是平和暴动的策源地,平和暴动纪念碑、平和暴动纪念馆、平和红军党校、罗明办公旧址、独立第一团团部、八闽旗帜广场、大榕树等等在梅潭河两侧浸染着当年的故事存在,这一段就有了不同寻常的风景。
去长潭山庄,这是个集休闲、垂钓、观光、旅游、餐饮为一体的避暑休养之地,依临梅潭河而建,长潭山庄某种程度上就有了湿润的感觉。对于那句“可背靠青山,脚踏梅潭河碧波”的宣传语就有了一定程度的认同。
顺着长潭山庄逆流而上,看到了一个一个的潭。梅潭河的特点之一就是多潭,流水不是一览无余的直泻而下,也不是烟波浩渺地一往无前,停下来,在某个地方成潭,然后继续向前,且行且成风景。这些潭,或者是深绿,或者是浅绿,折射出深浅不一。有的地方,已经不是潭,河床平坦,河水也就清澈。可以看到鱼儿流动,人走近,搅起阵阵水花。河两岸,蜜柚、竹子还有其他各种树木以自己的姿势生长,显示出各自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就好像梅潭河水,没有固定的节奏和曲调。
顺梅潭河而下,河床上有各种冰臼群,形态各异,昭示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反映着河水与石头软硬之间的角色互换。在长乐乡建南村与联三村交界处的一处山坳里,有个叫马房巩地方,被称之为“红军澡堂”,这是一个河流冲刷出的凹谷,中间由一堆怪石围成半圆形的水池,周围山林密布。当时,红军有条“洗澡要避女人”的纪律,而马房巩是一处极其隐蔽的场所,远离村庄,少有妇女前来劳动,红军战士就可以放心洗澡。正因为马房巩作为红军澡堂,当年还留下了“马房巩,离水三尺”的接头暗号。
梅潭河从长乐乡的建南村、联胜村、联三村流淌而过,青山绿水和红色故事互相交融。当年的下书斋,也就是现在的平和暴动纪念馆,是当年平和暴动指挥部,有关平和暴动的许多重要决定就在此做出;平和暴动纪念碑则是矗立于梅潭河北岸山坡上。静默地看着梅潭河水日夜向前。那棵大榕树,被称之为红色古榕,已经成为长乐乡红色文化的一部分,汲取着梅潭河水,依然生机闪现;当年罗明办公的少尹第,不仅仅是一个办公的地址,墙壁上的着弹的痕迹,回响着当年从对岸打过来的子弹的呼啸声。还有当时平和暴动队伍誓师出发的口号声、少年英雄罗则化的螺号声等等,依然在历史深处回荡。“23年红旗不倒”的“革命的老家”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话,承载着太多的记忆和厚重。
梅江与汀江、梅潭河汇聚的三河坝,不仅仅是三江汇聚的地方。1927年秋天,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在周恩来、叶挺、贺龙、朱德、刘伯承等人的率领下南征闽粤,在此激战三昼夜。在三河坝战斗后,朱德率领部分南昌起义部队路经平和,历时5天4夜,行程300余里,九峰、秀峰、芦溪等地留下这支部队的身影,梅潭河当年也见证这段岁月。
把历史往前追溯,公元1517年,王阳明奉命平定詹师傅、温火烧农民起义,其建立功勋的“漳南战役”首战,就是在“长富村”打的,而“长富村”就是现在的建南村、联胜村、联三村一带。漳南战役促使平和设县,在中华版图上才有了“平和县”。可以想象,在王阳明当年的军事行动中,梅潭河是后勤保障中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人还是马,水至关重要。历史一经细思,极为有趣。
长乐乡以梅潭河为主轴,立足“红绿交辉”,把红色历史和绿色生态融合起来,把红色、生态、民生项目串点成线,叠加山水、文化、历史等资源,建设亲水岸线、生态岸线、文化岸线,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行走在梅潭河两岸的步道上,可以感受到那份惬意和休闲以及向上的节奏,看到诸多项目或者已经建成,或者正在推进中。红色古榕下,有几个村妇就着清澈的梅潭河水洗涤衣物,那邦邦作响的捶打声传递过来,还有那爽脆的笑声,富有感染力。梅潭河的流水就不单调,而是富有韵律。
去看梅潭河,就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