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军村”
进秀山村的山路有些陡,不过因为路面都铺上了坚实的水泥,并不觉得辛苦。山路两旁除了一些高壮的大树,种植最多的就是竹子了。秀山村的平均海拔近600米,山高出好笋,秀山村的笋好吃真是没的说,尤其是出产量较少的冬笋。春节前,我在县城菜市场买的冬笋是18元一斤,这东西显重,想来秀山村民又有了一笔不错的收入。
车子停在村部前。站在这里远眺,前方就是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大东镇,北面是漳州市与龙岩市交界的永定区,秀山人因此戏称自己家乡是“鸡鸣两省,脚踩三市”。两边层峦叠嶂的山脉被蜿蜒的梅潭河隔开。梅潭河别称又叫长乐水,就像秀山在解放前其实不叫秀山而叫“秀磜”一样。梅潭河发源于平和县的葛竹山,在广东大埔县三河坝与梅江、汀江汇成韩江。1927年10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三千余人,在三河坝与国民党钱大钧率领的三万余人激战三昼夜后,越过柏嵩关进入平和县,在县城九峰会见了县委书记朱积垒和陈彩芹、朱思、朱赞襄等同志。这次会见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有力推动了次年3月“平和暴动”的发展。11日下午,朱德的队伍整装出发,途经秀山前往龙岩永定,转战闽西赣南,实现与毛泽东带领的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秀山村就成为了平和县党组织的革命根据地。1928年3月8日“平和暴动”爆发后,为保存革命实力,平和县委带领农友转入包括秀山村在内的长乐山区农村开展游击战争,红色基因从此在这片土地上深植。1929年到1930年间,平和县第一区党代会和第一区团代会在这里召开,县委党员培训学校在这里开学,共青团、妇女会等群众组织相继在这里建立。1935年,闽西红九团以秀山为据点,与饶和埔游击队并肩战斗,并最终实现在三平寺与闽南红三团胜利会师。1946年,刘永生率领闽西王涛支队与活动在饶和埔丰地区的韩江纵队长胜支队会合,在秀山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顽敌的“清剿”行动……在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里,秀山村成为党在闽粤边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无数忠骨埋在这方青山;在秀山村居住战斗过,后来成为共和国开国将领的也不在少数,王直、熊兆仁、刘永生、张鼎丞等革命先辈就是。
秀山村不仅与平和的解放事业同频共振,也为共和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闽粤交界处,又与闽西中央苏区紧邻,秀山因此也成为了我党重要的交通站点,早在1929年11月,这里就建立了接通闽西特委交通站的平和交通站。1931年,中共中央交通局建立了一条由汕头经黄冈、平和、永定进入中央苏区临时首都瑞金的交通支线,秀山就是其中的一个交通站点。中央特科的顾顺章叛变后,秀山交通站和交通线其他站点的同志互相配合,先后护送转移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刘伯承、邓小平等中央及省党政领导200多人以及德籍军事顾问李德,经这条交通线安全进入中央苏区,转运物资达16万担。直到1935年6月,这条交通线仍畅通无阻。
2012年,开国将军王直亲笔为秀山村题写“红军村”。2021年,秀山村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列为“中央红军村”。红军村,秀山绝对当得起。
刻骨铭心的是一段岁月,辉映未来的是一种精神。曾经的秀山村在奋斗中求解放,如今的秀山村在奋斗中求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秀山村所有的自然村全部实现水泥硬化,通往广东大埔县大东镇的道路也实现了硬化,可谓是路路通。进出秀山村的道路通畅了,奋斗的秀山村发展道路自然也就通畅了。
时值阳春二月,站在位于秀山村部后山的秀磜交通站遗址的这块土地上,放眼望去,李花竞相开放,柚花欲开还羞。种植双华李是秀山人民的传统,而种植蜜柚则是在全县蜜柚产业发展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如今,种李、种竹、种蜜柚已经成了秀山人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此外,秀山人民还发展起了特色养殖业和中草药种植业。年轻人则更多的选择走出大山,他们创业发展后不忘家乡,反哺助力家乡发展。如今,老区人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一排排新式宽敞的楼房拔地而起,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
望着眼前“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人间美景,70岁的秀山村民老罗感慨地说,少时,他小小肩膀经常要挑着几乎和自己身体一样沉的李子,在崎岖的山道上一路颠簸着,走到长乐圩,甚至是到大东的镇上去卖。那时候真的很不喜欢李子,也不喜欢李花。可是,现在看着这漫山遍野洁白的李花,真是美得令人陶醉,怎么看都不够。说到这个,老罗有些不服气:“听说江西有一个县年年办李花节,那里的李树苗还是我们这边接过去的呢,我觉得我们秀山也可以来办李花节!”
人在贫穷困顿的时候,总是容易忽视生活中的美景。而当人们能够像今天的老罗一样,真心实意地夸赞生活中的美景,沉醉在美景之中,这个时候,他对生活一定是满意的,而且是充满幸福感的。今天的秀山村民老罗,就是今天秀山村的幸福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