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龙艺还来不
三年了,那股席卷大地的“旋风”,让很多东西,都不得不按下了暂停键。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夜晚,是小城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会不约而同齐聚一起,欢庆丰收,大家把这称为“闹元宵”。
原先,元宵节那天,中山公园里经常会悬挂着各式各样的花灯供人们观赏。这些花灯设计精巧,装饰奇特,尤其是夜幕来临,花灯陆陆续续绽放,五光十色,异彩纷呈,每一盏花灯,都是一件唯美的艺术品。猜灯谜则是大家所心仪的项目,傍晚时分,早早就有人围在凉亭边,因为凉亭建在小山上,有石阶,方便站人。凉亭的柱子上绑着条绳子,大家都急不可耐地催促着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让他们赶紧用浆糊把一些写着谜面的小纸条贴在绳子上。小纸条迎风招展,大家的眼球也跟着扑腾,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唯恐自己的谜底被别人捷足先登,一个劲儿地往上挤,拼着命举高手,大声呼叫着,好让工作人员看到自己,再听到自己的答案,然后惴惴不安地等待结果。最高兴莫过于沉寂之后得到的肯定,欣喜地看着工作人员撕下纸条,兑现奖品,其实无非就是牙刷牙膏肥皂毛巾之类的,但都能让自己欣喜若狂。有时候感到很不可思议,工作人员捏着谜面纸条的手刚放开,就有人立刻揭晓答案,而且一个猜一个准,大家不由得悻悻然,顿时唏嘘声一片。散场的时候,总会看到几个人得意地一手捧着战利品,一手紧紧地攥住小纸条,生怕它一不小心就飞了,我想那些小纸条也该够他们回去炫耀了,我只有羡慕的份,因为我的手上实在少得可怜。
后来,花灯陆陆续续挂在了街上,猜灯谜活动没了,热闹的公园渐渐变得冷清了,一条“龙”把大家的热情搬到了大街上,大家称之为“扛龙艺”或“迎龙艺”。
这条“龙”很特别,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龙头扎得栩栩如生,瞪得大大的眼睛,内饰灯光透射出一股威严。龙角向后翘起,龙须飞舞,张开血盆大口,随着舞动的龙珠,上下翻腾,左右摆动。龙身则是由一节节“艺板”组成,由四个人抬着往前走,每人手上都持着一根棍子,每节艺板都有主题,往往都是根据一些经典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名篇,挑选一些孩童扮演仕女、公子、书生等角色,手持花伞站立在艺板上。一块画有花纹的红布,装饰着金边鳞片,把龙头和龙身连接起来,使龙头既能灵活独立行动,又能与龙身保持整体连贯,一齐向前挺进。每节艺板也是由这样的红布串联起来,直至龙尾,金光闪闪,加上灯光效果,一条活灵活现的“火龙”不断冲击你的视线。后面还会跟着彩灯队、彩旗队、彩车队、锣鼓队、舞狮队,整个队伍浩浩荡荡。
追着龙艺跑,是人们最兴奋的时刻。龙艺还没开始游行,人们就如同潮水一般,从各个旮旯角落突然间冒出来,大家翘首以盼,把龙艺要游行的路线围堵成一条渠,从城西到城东,从城南到城北,这条渠越筑越长,大家有说有笑,等待着开闸的那一瞬。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小巷中、胡同里又陆续蹿出人影,渠上的人群越聚越多,黑压压一片,有的干脆跑到高一点的地方,楼层上的阳台、窗口也有人的脑袋在晃动,一片海洋充盈着小城。
龙艺一现身,人群就躁动起来,渠会慢慢变窄、变窄,围观的人们总会被后面挤着往前挪。艺板上的小朋友此时也成了明星,显然大家啧啧的赞叹声让他们感受到无比的愉悦,他们挺直身子,满满自豪幸福的神情,每一节就是一幅曼妙的画卷。龙艺所到之处鞭炮四起,烟花齐放,锣鼓喧天,把节日的气氛推上了高潮。越是挤的地方人气越旺,我们也是爱凑热闹的,流淌的人群里,是少不了我们的。大家兴高采烈地边捂着耳朵,边随着队伍往前挪碎步,不一会儿功夫,这一条“渠”一下子被填满了,大家慢慢地往前流着、流着,流出了长长的童年记忆。
“迎龙艺”是人们庆风调雨顺,祈国泰民安的最为朴素简单的念想。疫情的来袭,已经让小城安静三年了,少了几分的生气。疫散花开,今年的那条“火龙”是否能够继续穿行于大街小巷,舞动出它迷人的风采?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