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的霞寨乡电视塔
三十多年前的霞寨乡电视塔
⊙黄武疆
作者简介:黄武疆,男,平和人,无疆文旅规划负责人、平和县榜眼府文化研究会会长,华侨大学艺术系毕业,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2011年荣获“中国之星”最佳设计奖等。
人的一生中的有诸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听广播,第一次看电影,第一次出远门走亲戚等等,只要是“第一次”,虽历过无数个春秋,仍记忆犹新。每次回老家,都会到旧宅走走,推开大门走上二楼,眺望着远方的墩仔尾山顶电视塔,就是塔上那盏闪亮的灯开启了我人生的“第一次看电视”,成为我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直至今天,那盏灯时常出现在我梦里,照亮我心中的疑惑,也拉开了三十多年的回忆序幕。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平和农村的不少家庭开始购置电唱机、录音机,为单调、枯燥的乡村生活带来些许乐趣。父亲的观念还是比较超前的,1981年购买电唱机,从此家里那悠扬动听的潮剧曲目《杨令婆辩本》《回书》《苏六娘》《柴房会》《辞郎洲》《荔镜记》响彻围楼乡野。1984年,县政府在大坪东北部的墩里村、海拔900多米的墩仔尾山顶建了一座“霞寨乡电视差转台”,人们俗称“墩仔尾电视塔”(据1994版《平和县志》记载:……1984-1985年间,坂仔乡、县合成氨厂、芦溪乡、霞寨乡、白沙水电站、崎岭乡、九峰镇先后建立电视差转台7座,发射机总功率45瓦)。有了电视塔,父亲就购置了电视机,在屋顶竖起了竹篙天线接收电视塔的信号。虽是黑白电视机,但信号还是不错的,乡亲们惊叹这样的“神奇科技”,坐在家里可以看电影了。每当傍晚6点半以后,孩子们都在开始等待墩仔尾电视塔亮灯,似乎只有它才会给孩子们带来光明与快乐。
墩仔尾电视塔最初转播的是福建电视台和厦门电视台节目,后来又转播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与漳州电视台节目。当时,第一次听到“厦门腔”的闽南话:“本台记者薄鲁军报道……”,对“经济特区”的厦门有些好奇。电视台的节目模式是固定的,中央新闻联播、福建新闻联播,听着那电视声音基本上可以知道时辰了。大人要求孩子们做完作业才可以看电视,大家迫不及待地写完作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等候节目播出。那时正值寒冬的黑夜,《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却让人们看得浑身发热。后来,剧目逐渐丰富起来,有老人、妇女喜欢看的《红楼梦》《篱笆•女人和狗》,年轻人喜欢看的《乌龙山剿匪记》《昨夜星辰》等。那时正在读小学的我,更喜欢一些武打片和战斗片,为了模仿剧中主角,我还特意跟随大人们跑到深山取一根又直又有弹性的木材做“少林棍”,目标是练成像电视中的偶像,可惜村里的武馆停了很久,而自己随着年龄增长,也把“少林棍”忘光了。
看了几年的电视,孩子们对能传播声像的电视塔特别感兴趣,很想到墩仔尾探个究竟。于是在学校组织秋游时,同学们向老师提议爬上墩仔尾顶参观“电视塔”,老师是个开朗乐观的“孩子王”,当下答应同学们的请求。秋游的那一天,师生们各自准备了饭团,水壶,浩浩荡荡地向电视塔方向出发。那时通往墩仔尾山顶都是光滑的石台阶,拾级而上有沿山而建的村落,有指纹般的梯田,流水潺潺的溪涧,溪岸有绿意盎然的芭蕉、枫树、樟树、竹林,还有漫山遍野的多尼。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同学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登上山顶。来到电视塔前,看到是一座方正、单层的石头房,屋角竖着一根七、八米高的铁杆,上方有盏红色的灯,大家在石头屋前的石头上眺望着小坪、小溪,还有大坪平原上的溪平楼、睦顺楼、新寨楼、西爽楼、清溪楼、奎璧联辉楼、雄山楼、安抚寨、溪心楼、凤山楼、聚德楼,小坪的长春楼、红楼、后塘寨、东山寨,以及那一栋栋整齐的竹篙厝,俯瞰纵横交错的田野,人们就像蚂蚁一样在田埂上忙碌行走。大家站在石头屋前,感觉到“电视塔”是如此平凡,因为它只是平层的方屋,不到十平方米,比村里的牛棚还小;同时又感觉它的伟大,它立于山巅,不怕风吹雨打,定时向广大观众发布信号,给闭塞的地方、单调的年代带来新的希望,敬佩工作人员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秋游回家后,我默默地画了一幅《雄立墩仔尾顶的电视塔》贴于书室墙上,它似乎就是一种精神、一股力量深深地鼓舞着我。
多年以后的2022年9月28日,我与大坪小学老师黄顺安、文史爱好者黄太明结伴而行再次登临墩仔尾电视塔。夕阳西下,塔依旧,风清凉,回忆旧事,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