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境之源
清境之源
⊙杨文蓉
作者简介:杨文蓉,女,平和人,职业画家,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各地报刊,获奖若干。
蹲在画室门背后的画箱,始终像一只等我遛弯的狗儿,弓着背撅着屁股,只等待我发出的那一声:走吧!它立马就会乖巧的、屁颠屁颠地跟随我的左右,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且乐不思蜀。至于我,对画室外鲜活的山水,又何尝不是一种魂牵梦绕的向往呢!所以,我和我的画箱,一旦踏上行程,周遭所有的喧嚣在这一刻即停顿、消散。
秋季写生,是我每年雷打不动的一项重要行动。今年的高温天气比往年似乎略长了一些,所以我暂时按停了去乡下写生的计划键,迟迟不敢付诸行动。终于等到温度略有所下降了,宅家蹲伏了一整个夏天的我,早已打包好一季的念想,像一只出了牢笼的鸟儿,雀跃不已。
当第一场秋雨洗去夏季空气中的浮躁后,秋风中便开始有了一丝丝清凉的气息,天空更蓝了,就连云朵似乎也白了许多。秋天里,秋风是香甜的,果实的芬芳让整个季节的空间十分的饱满,而秋色是隆重的,它拥有了其他三个季节的颜色,美得让人穷尽言语,穷尽想象,穷尽自我,夏气的烦躁,瞬间就被这秋的华丽治愈了。
接近大自然,总让我有不错的收获。林中斑驳的阳光洒在青翠的树叶上,闪闪发光,仿佛从千年以前向我走来,幸福感就此萌生了。写生久了,野外的一花一木,都会让我觉得恍然是很熟悉的朋友,只一个眼神就能确认,是一种终于又见面的久违感。其实每次出来写生,都会有一种与大自然约会的感觉,在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地点。因为在意,所以生怕会错过其中的任何章节,刚开始也会有些着急,但着急着急着就会发觉,错过,或许就是人生的常态。我想,只要内心不空虚,平凡中也能精彩,生命的丰盈,源于对生活的态度。
第一次到泉州写生,与福州、厦门、还有泉州本地的十几位画家,结伴而行,一半的时间在游玩一半在画画,在惠女湾、崇武古城的沙滩上,雪白的浪花打湿了我裙角的花纹;开元寺的青瓦飞檐;姑嫂塔,亭台别致;在清源山顶,蜿蜒的河流与瀑布、苔藓与藤蔓、花儿、鸟儿、纷飞的蝴蝶及各类植物,更让人耳目一新,就算在名家画里,也不过如此境界。
色彩即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色相、色度,是画者对客观物象表现的重要形式,是需要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觉、用手去表现、去比较,做到超越物象的客观情状而直指内心性情意,这应该才是色彩感悟的最高境界。因此,色彩是情境、也是意境。情境源于客观存在,而意境则是发生于内心和灵性,诸如激情、情怀、创造等等的生命气象,是需要用心、用情才能体会的。做为画者,去写生,去努力达到前者的效果,假以时日是可以达到目标,而要达到后者,才是我孜孜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这样的情怀,亦或是乎合这个时代精神的一种人文胸怀吧。
当对绘画的热爱到了骨子里时,世间万物皆可做为创造艺术的原材料。感受美好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模糊至极,再通过大脑的过滤后却又清晰无比,这很奇妙。在我的眼里,似乎没有纯粹的艺术或艺术的纯粹一说,那山涧里的石头、山涧边的树木、落叶、落叶上的小蚂蚁等等,这都是极致的自然与真实超写实的,只是画者把理性转换为感性,在我的眼中,这都是画面的色彩与肌理,抽象也具象。在模糊、朦胧的浪漫气息里,我就很喜欢这样的意境,这会让我想起那一段美好的回忆……。自然景色的色彩変化与油画色彩的转换,是画者对景物与色彩在画布上的独有的语言呈现,把理解到的真善美,融入到画面的细节描绘里,呼唤出大自然的灵性,做为一个画者,这才是我的审美理想。
油画《清境之源》,稍稍偏离了以往传统的风景画的习惯画法,阳光透过云层,洒向树林,近处的平原与树林里的村庄、蓝绿的远山,由近及远,层层推进,像诗一般辽阔深远。
提炼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再落实到画布上,也是妙不可言的一种体会。油画的厚重感,让人感觉比真实的自然还要亲切,大自然与我此刻的画,产生一种微妙的距离,却也凝塑了一种精神。
立秋过后,温度并没有马上降了下来,只是借着季节告诉我,换季了。我漫步山林,在这五彩缤纷的季节里,我看到了秋的样貌,苍翠笃定的松针与红火深情的枫叶自在坦荡,反而是皎洁的野茶花,花瓣盛开得略显慌张,哪怕它已被光和影宠溺。而蒲公英,宿命飘摇,丝白的绢毛在风中左右不定,最终还是把生的可能交给了不确定的风……。这林间的万象,似乎也把人世间的百态包罗,个中道理,或许也值得我去细细思量,这就是大自然让我感受到的浩瀚磅礴力量。
写生,是画者的一种快乐补给,也是画者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没有功利,走到哪里都能捕抓到一种舒心的芳香。我在等风的呼唤,在等雨的照面,在等太阳落在我肩膀的光,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萧条了灵魂,空乏了想象,在这里,我得到了一种静,我希望,我能站在崖边那棵松树的一旁,就那么站着,让我见证了它的苍劲古雅,也让它见证了我的一段时光,在平行的时光里,做相互生命的观察者,给予因心而生的力量,彼此不闻不问,也彼此孤独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