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465期>正文

霞寨镇的试验——以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推行立体治理模式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周忻昊  日期:2023年01月09日

花山溪,病根在岸上。经过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调查认定,水源污染主要来源于种植蜜柚施用的化肥。

治水,不能只盯住水环境。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去年4月,霞寨镇在全县率先尝试‘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鞋’的综合立体治理模式。”霞寨镇党委组织委员黄志聪说。

霞寨镇既是花山溪源头,又是种柚大镇,是此次治理的重中之重。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实践,3000多亩的中润果园小流域已经成为远近知名的治理样板——山顶160多亩果园退果还林,种上了泡桐等阔叶树,防止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果园不再是黑压压的一片,变得疏朗通透。

“山腰系带”,即生态果园的建设,重点是改变柚农长期形成的过量施肥习惯,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64岁的黄庄村柚农黄林华跟柚子打了20多年交道。这些年来,每棵蜜柚树化肥施用量一般为5公斤,大家习以为常。去年4月,乍一听到“化肥减量”倡议后,有机肥逐步替代化肥,黄林华在心里嘀咕:“减这么多肥,蜜柚不会减产吗?”

老黄的心结,也是大部分柚农的顾虑:化肥减量,会不会减产;换成有机肥,效果好不好?

心病还要心药医,一群从省城来的科技专家高位嫁接,解开了柚农的心结。“这些专家带来许多新知识,纠正了我们原来的错误认识。”老黄并不讳言。

老黄口中的专家,正是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吴良泉和他的团队。2019年6月,福建平和蜜柚科技小院授牌,吴良泉担任科技小院责任专家,50多名福建农林大学师生常驻一线,为山乡送来科技及时雨。

扎根平和,吴良泉一直有个梦想:要让蜜柚成为一个“既绿色又挣钱”的产业。甫一开始,他和团队跋山涉水,提取了平和3000多份土壤样本,研究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类似和产量相当的情况下,平和蜜柚用肥量是国际上柑橘优势产区的6倍。

“这和柚农施肥习惯有关,柚农长期以来在‘滴水线附近’位置施肥,但蜜柚用于吸收养分的须根主要分布在距离柚树主干20至80厘米处,效果不好,只能靠增量来弥补。”吴良泉说,他曾在28个示范田做过蜜柚减肥试验,农户平均减少55%以上的氮磷钾肥投入,但是减肥不减产,每公顷产量提高5.5吨,每公顷利润平均增加2.9万元。

一减一增,两相对比,黄庄村炸开了锅,老黄也怦然心动。“吴教授示范田已有5000余亩,700多农户受益。效果有目共睹,打消了大家的疑虑。”老黄说,去年将每棵树5公斤施肥量减到2公斤,尝试有机肥后,蜜柚品质更好、甜度更高,每公斤价格比往年高出0.5元,增收了5万多元。

更让老黄吃惊的是,生态果园不但不要除草,反而要种上三叶草、竹节草等,一来防止水土流失,二来覆草可翻埋作有机肥。目前,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廖红教授还为蜜柚专门研制了“土壤改良套餐”——蜜柚改土专用有机肥+冬种油菜+禁用除草剂,冬季柚农在柚树下套种油菜,用以压青还田做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

“至于‘山脚穿鞋’,就是改善水环境,因境内许多河床陡,河水暴涨暴落,过滤效果不好,现在我们重点锁定小支流、小沟渠等毛细血管,20段生态滤床逐级而下,从此前单一的治理手段,改成生物吸附、物理过滤、植物吸收综合治理,将生态滤床升级到3.0版本,同时辅以5个拦截坝,采用添加‘改性活性炭+生态沸石’技术,起到层层过滤、吸附污染物的作用。”黄志聪说,对于重点区域“层层加码”,全镇流域200米范围内9.3万亩果园全部实施土壤酸化治理,用土壤改良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1730亩重点区域退果还耕还粮,减少污染物直流入河。

目前,霞寨的治理模式已在全县推广,花山溪饮用水源上游5个重点乡镇重点区域建设17.2万亩生态果园,这些乡镇平均每株蜜柚树化肥施用量1.94斤,同比减少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