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格镇的转型——治标还要治本,调整单一产业结构迫在眉睫
在平和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中,蜜柚上下游产业产值达百亿元,超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三分之一强。因其“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转型升级步履蹒跚,这也是该县一直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难题。
地处花山溪与高际溪(花山溪支流)交汇处的山格镇,蜜柚产业占农业总产值近八成,一枝独秀。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属于生态敏感区域,倒逼其在转型升级中必须快人一步。
“趁着此次花山溪治理契机,我们下定决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筐里,这也是根治花山溪问题的长远之策。”山格镇党委书记黄建鑫说。
不种柚子,未来路怎么走?
这道题摆在了新陂村村民吴国平面前,家里的1亩多果园邻近高际溪,属于生态缓冲区,需要退果还耕。他没有多想,重操旧业种蔬菜。“原来高际溪溪水清澈见底,后来溪水曾一度变红,大家都明白这样种柚子不可行,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情不能干。”老吴心里亮堂得很。
“我们大量种蜜柚就是这20多年的事情,再往前大家一直跟蔬菜打交道,转型没有啥大问题。只是蔬菜需要劳动力,家里只有我和老伴两个劳动力,对付1亩多地还凑合。”老吴心里有本明白账,两季蔬菜,一季粮食,亩均收入比柚子高出两万元。
不过,他的邻居吴天德转型就遇到麻烦,果园面积13亩,吴家同样只有两个劳动力,力不从心,对于转型心里多少有点抵触。村里超过两成家庭情况跟吴家相同。
显然,跟中国许多农村一样,劳动力不足已经成了农业转型升级的最大阻碍,一亩三分地的小农生产方式已经落伍,必须构建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才能让村民安心转型。
村里想出了一个土办法,由村委会先将土地流转过来,后端再对接平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导入科技、资金等资源要素,将家庭种田模式变成了公司种田模式,既解了吴家的燃眉之急,同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又顺理成章。最终,吴天德一家安心将13亩土地交给村里。“在公司就能上班挣钱,还可入股分红,不用干重体力活,每月能挣3000多元。”
现在,2200亩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示范片正在新陂村兴起,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画卷正铺展开来,不仅采取“稻菜轮种”的科学种田模式,还引进了“稻田蛙养殖”生态绿色种植养殖模式,产品销路不愁,主要销往“琯溪有点田”小程序平台和单位食堂,吸引了1000多人返乡创业。
而且,从后端导入有实力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后,重塑全链条,一二三产融合变成了现实。昔日废弃的水塘和管理房,摇身变成了集经营餐饮、垂钓、旅游、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农庄。“最近,海峡两岸青年交流活动来到新陂村举办。台青们到田间体验农事劳动,动手DIY椿臼面、芦溪咸饭等平和特色美食。我们将以田为媒,发展游客现场采摘、农耕文化体验、农事研学教育实践等项目,打响‘琯溪有点田’品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文旅及农庄运营负责人曾炳斌说。
新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锦和介绍,进军蔬菜和粮食行业后,村民更加注重绿色种植、生态种植理念,现在生态逐渐转好,昔日白鹭翻飞、鱼翔浅底的田园美景重新出现,为村里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
“更为重要的是,2200亩田意味着增加110万公斤粮食,保障了粮食安全。”对于山格镇的转型,黄建鑫有更多的期待。
山格镇的转型并非个例,芦溪镇稻蛙米喜获国家级金奖,霞寨镇七彩稻田成为网红打卡点,国强乡红色旅游兴起……去年8月,平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入选全国创建名单,是漳州唯一入选县域,以琯溪蜜柚、白芽奇兰和有机蔬菜为主导的产业布局,预示着其转型升级的脚步一刻不停歇。
岁聿云暮,冬阳和煦。县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股负责人陈锦超与同事兵分三路,前往全县52个地表水监测点进行水质采样,并送至第三方检测机构分析,结果很快出炉。“最新一期的水质监测报告显示,全县52个监测点均稳稳保持达标。这是2022年最好的‘收官礼’。”陈锦超说,在他身后,花山溪静静流淌,母亲河“沿途风景如画、满具诗意”的身影正逐步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