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妙联趣谈
古今妙联趣谈
⊙任 远
作者简介:朱新民,男,平和人,笔名任远,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
在汉文字的历史长河中,对联作为一种精炼、小巧的汉字民俗文艺,放射着无比璀璨的光彩。对联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妙联令人拍案叫绝。
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一次,梁启超到江夏拜访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听说一位年轻的书生来求见,心中颇有轻视之感。他传出一上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中,长江排首位,又包括春夏秋冬四季,而夏是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难于回答的问题。才思敏捷的梁启超,略加思索,巧妙地答出下联: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先?岂敢在后?”
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道:“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梁启超所对的下联非比寻常。他以自己的身份“儒人”拆开,古代儒、佛、道三教中,以为儒为首,在天、地、人三才中,则以人才居未位。梁启超以“岂敢在先?岂敢在后?”巧对“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其含意深远,既挫了对方的傲气,又不失宾主之礼,难怪张之洞为之叹服不已。随后以高规格接见了梁启超。 鲁迅先生蜚声世界文坛,有一次,寿先生出了一个三字对联:独角兽。鲁迅想起了《尔雅》一书中的句子,于是,他回答老师:“比目鱼”。寿先生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说:“好,对得好!独不是数词,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词,却有双的意思。”后来,鲁迅为自己的文集起名也匠心独运:《彷徨》对《呐喊》,《二心集》对《三闲集》,《朝花夕拾》对《故事新编》,《伪自由书》对《准风月谈》。1953年,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率领中国科学考察团出国访问,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吕淑湘等人。途中闲暇无事,少不了谈古论今。一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见景生情,便出上联:“三强韩魏赵”,求对下联。“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的韩、魏、赵三个强国,却又隐喻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因此,华罗庚上联一出,诸人大为踌躇,人皆摇头,无以对之。过了一会儿,只见华罗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指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这本书首次记录了我国数学家发现的勾股定理。同时,“九章”又是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全联数字相对,平仄相应,古今相连。如此妙对,使满座为之倾倒。
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大师,他曾自撰一联求对: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跟随梅兰芳多年的琴师,对梅兰芳知之甚深,对出了下联: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这副连珠对是戏台楹联中的佳联,仅用了“看”“我”“非”“也”“装”“谁”“像”“就”八个字,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描述了出来。该联对仗工整,精巧风趣,联意隽永。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时,山西大同常春先生撰写了一副以数字见长的国庆妙联:
一国行两制,三地归心,四海扬眉,五星光灿烂。举世同欢,百族起舞千秋颂;
十月乐九州,八方瞩目,七音悦耳,六秩典恢宏。普天同庆,亿众开怀万里歌。
上联从“一”到“五”,又添“百、千”,生动地表达了两岸三地、五洲四海中华儿女欢天喜地的美好心情。下联从“十”到“六”,再加“亿、万”,热情地描绘了十月九州,六秩大典,普天同庆的盛大景象,令人拍手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