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宝山
万宝山
⊙卢杰林
作者简介:卢杰林,男,中学教师,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语言文字报》《语文知识》《采写编》《柚都平和》等刊。
霞寨镇彭林村山后组有座山叫万宝山。霞寨曾经有所农业中学,创办于1964年9月-1973年2月,第一年校址选在岩岭村岩岭埔,就在我舅的厝边,一片桐树林边。第二年迁往彭林村万宝山。万宝山是个风水宝地,旁边有座土楼,住着很多陈姓人家,相传明末清初一个陈总兵屯兵喂马在此,至于陈总兵的名字是什么,大家都模糊不清,这个陈总兵与吴三桂是同党,吴三桂反清之后,陈姓人家纷纷搬离此地。现在那里大部分是姓卢的人家。传说陈姓的祖宗说“炉(卢)火旺,叶藤(“陈”“藤”闽南语谐音)伴”,万宝山对面叫叶楼,就是说卢姓人口越来越多,叶姓和陈姓要相伴,和睦共处。为什么陈姓人口纷纷搬走,也许那些传说有点道理吧。一部分迁往国强乡。
万宝山前是一片沼泽地,没过膝盖深,那里的水田有很多泥鳅,人们耕作水田时候常常抓回一大盆泥鳅,大快朵颐。万宝山有一小溪流分叉流向南门坑经霞寨圩汇入花山溪,一条流向小坪圩方向直往橄榄坑。当地人民为了风水“把财”,在山后组分叉处把地填高,把溪流截往小坪方向,流入锦溪,流向橄榄坑,汇入牛头溪,在灵通桥下与花山溪汇合。因为万宝山这里处于水源上头,人口多,传说这里有十八口茅厕,人们一上茅厕,琯溪南山的公鸡竟然不啼。地理仙来当地说了之后人们填平了多口茅厕。幸好后来陈总兵的军队离开了,人员减少了,茅厕也就少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政府选址在万宝山下办起农业中学。在那个移风易俗的年代,政府拆了陈氏祠堂,平掉祠堂前的一口水塘,还在山坡平了一座坟墓。在岩岭办了一年的农中就迁来这里了。师生们把岩岭农中的木料瓦片都搬过来了。农中和农场合办在一起。有初中有高中。农中就在一片锥林边。我是个穿梭在学校中长大的孩子,我父亲在农中教书,幼年的我跟了他到学校,就和朋友到锥林捡锥,那锥外表包着刺猬一般的刺,裂开就像兔子的鼻子,我只是捡几颗锥粒玩。每次我到了土坡宿舍区,有一对四川籍的老师夫妇,男的叫李嘉慧,记得有一次李嘉慧老师的爱人正在洗衣服,看我这小孩子来了,就叫他老公“老李,快去拿饼干给他”。我觉得小孩子到哪里都是受人爱的。后来他们夫妻都调回四川了。这里的学生半农半读,经常要劳动,甚至师生同到山里割草菅盖猪圈、牛棚。晚上职工在校园土坡灯光下制作茶叶,他们把生茶叶装在叉袋里,揉成圆圆的一个团,好像揉面团。茶香飘满校园。
白天,我看到猪场的职工抱着小猪,对小猪做着什么动作,小猪哀嚎着,哭天呛地的样子。我小,不懂那在做什么。还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中学生从破的玻璃窗户跳了出来(只有一层的教室),额头上流着血,后面一长串的中学生追着他,都破窗而出。这几个镜头一直深深印在我脑海。万宝山农中在后期一度办过“赤脚医生”培训班,在那时“手上有老茧,脚上有牛屎”的赤脚医生应运而生。我很敬佩淳朴的农中人。农中撤后,那里先后成为外贸系统的养兔场、镇的蜜柚基地。
物换星移,而今,由于土地流转承包,万宝山农中只剩下一角,有一间土石瓦房立在那里,旁边是新复原的陈氏祠堂,一座旧敬老院掩映在蜜柚丛中,还有铝皮棚子的“华宇”企业,万宝山前直至我老家彭林村砖楼前,整片耕地现在都是盖着铝皮的蜜柚棚子,一到蜜柚收获季节,整条公路车水马龙,外省大挂车进进出出蜜柚棚子。时光匆匆,万宝山农中人都已经上了年纪,无论是农村子弟、知青,还是本地老师、外地老师(包括大学下放的老师),所有的教职员工学生都在万宝山农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成长痕迹,也深刻留在我的记忆中。